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 -凯发游戏

 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 -凯发游戏

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

时间:2023-06-02  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3-05-09   作者:吴军其,吴飞燕,文思娇,张萌萌,王嘉桐(华中师范大学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湖北  武汉  430079)   点击:


摘要: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惊叹于它强大的自然语言生成和情境对话能力,也忧虑于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体,其专业发展必将受到chatgpt浪潮的影响。该文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从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四个维度通过案例深度剖析chatgpt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从机制保障、环境营造、课程建设、方式创新和评价改革等五方面进行教师教育变革创新,构建一条“激励—赋能—推进—提质—增效”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与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chatgpt;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路径


一、问题提出

20221130日,openai 公司推出chat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随即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chatgpt是基于gpt-3.5(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3.5)架构的对话式人工智能语言模型,通俗来讲,chatgpt就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它以一种看似自然和直观的方式与用户进行对话,还能根据用户的指令写代码、翻译文本、解题答疑、写新闻、创作诗歌等。chatgpt强大的对话式文本输出功能令人惊喜也让人担忧。在教育领域,因chatgpt拥有的强大解答问题和写作能力,不禁让人再次发问:“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会取代教师职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不会应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可能会被淘汰。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用技术赋能自身专业化发展,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诉求?这将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中亟待探讨的问题。

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个人成长需求也是教育发展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特别提出转变教师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教育部于2018年和2021年先后开展了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可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家从政策和行动上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人工智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挑战。在国内外教育领域掀起海啸的chatggpt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因此,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涵盖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四个维度出发,尝试回答如下问题:chatgpt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哪些新机遇?提出了哪些新挑战?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应该是怎样的?

二、chatgpt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教师专业理念革新的催化剂

教师专业理念是教师基于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而形成的对教育的观念和理想信念,包括教育观、教学观和学习观。chatgpt在教育领域执行复杂任务的非凡能力可能革新现有的教育实践,人工智能的巨大进步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复杂感受,并可能促进和催化教师专业理念的深层变革。

一是从“人机协同传道”到“人机协同育人”教育观的转变。智能时代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而非“知识传递”。以chatgpt为代表的对话式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可以轻松回答用户各类知识性问题,如果教师培养的学生仅仅是获取和存储知识的低阶思维脑力劳动者,未来他们很可能被技术替代。这一压力将促使教师更关注“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例如:新加坡教育部(moe)出台相关规定,倡导教师拥抱chatgpt,灵活运用chatgpt协同教学,培养学生的智能思维,树立人机协同育人的教育观。

二是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教学观的升级。chatgpt通过机器学习和内容生成可协助教师完成备课、题目生成、语言翻译等重复性教师传统工作,如表1所示,有助于降低教师解读教材的工作负荷,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给予个性化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心将由关注教材升级为关注学生本身,部分中小学教师开始思考利用chatgpt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如:一名教师认为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教师除了提供知识帮助外,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经常询问chatgpt诸如“如何与内向的小学生沟通”等问题。

1chatgpt助力教师传统工作示例

 

三是从“被动学习”到“自我导向”学习观的蜕变。教师的学习观是教师对自身和学生学习的本质、目的、内容、方式的认识。在师生学习过程中,chatgpt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问题给予针对性回答,且相对于传统搜索引擎其准确性和内容匹配度更高,过去难以获取的各类知识变得“唾手可得”。学习的目的、内容、方式变化悄然发生。学习由通道有限的被动知识获取向以自我需求为导向主动探索蜕变,学习者在海量的知识库中主动辨别、筛选学习所需,明确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并借助chatgpt评估自己学得怎么样。在人机协同育人的教育观驱动下,教师有望开创chatgpt赋能的自我导向、人机协同、相互超越的学习新格局。chatgpt带来的这些变化为教师带来了巨大的观念冲突,催化教师批判性反思自身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和理解,有意识革新自身的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知识增长的驱动器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多元复合性,包括学科本体性知识、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等。chatgpt语料库中存储的大量信息和知识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资源,这一特性使之成为教师专业知识增长的重要驱动器。

一是深化拓展学科本体性知识。教师可以向chatgpt咨询某个学科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并获取相关的参考文献和研究资料,在与chatgpt的互动中不断吸纳和借鉴新的知识视角,深化拓展学科知识体系。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要求chatgpt“解释成语刻舟求剑”时,chatgpt概述了成语的出处、典故和本意;若教师继续追问“还有别的寓意吗?”,chatgpt能够结合上下语境,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等角度对“刻舟求剑”的寓意进行延伸拓展。

二是加速积累教学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观摩和交流是教师增长自身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手段。在chatgpt序列任务执行能力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向chatgpt咨询定制化教学策略、课程计划、活动设计、班级管理等案例,快速累积教学经验。例如:一名科学教师输入“小学三年科学课《小小建筑师》适合采用什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时,chatgpt能结合科学学科背景,输出适合该教学内容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游戏化学习模式的设计思路。如果他要求获取详细的游戏化教学设计方案,chatgpt会根据主题《小小建筑师》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关游戏任务和教学评估方案。同理,chatgpt也能提供基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帮助教师提高观摩“同课异构”的效率,挖掘其中的亮点与不足,吸收内化,快速积累知识、技能层面的教学实践性知识,为更好地应对教学实践中的挑战和问题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是自主提升条件性知识。chatgpt能为教师提供条件性知识的支持。例如,教师可以向chatgpt咨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来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评估等。这些条件性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教育的挑战,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chatgpt为教师专业知识增长提供了机遇,对拓展教师知识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发挥着积极作用。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加速器

专业能力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需要通过专家指导、同伴互助和自我发展实现,且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质量与方向和教师个人知识与实践转化水平息息相关。chatgpt卓越的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和语料库中存储的海量理论知识与教师教学经验,为教师专业能力快速提升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是提供个性化“虚拟专家”互动,为专家指导提质。以培训为主要方式的“专家指导”,可能会高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价值,并忽略教师在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转化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且缺乏针对性,从而导致教师培训教师观念和知识提升的成效高,而能力培训成效低。chatgpt可以助力教师分析、整合已有知识,立足问题、分析实践,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提供个性化的“虚拟专家指导”。在chatgpt的支持下,教师能够以对话的形式与“虚拟专家”进行互动,上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chatgpt从理论层面分析问题成因,并给予实践建议。教师在与chatgpt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突破理论转化实践的难点,获得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一位地理教师在考试阅卷时发现部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存在不足,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无法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进而解答问题。他就此问题与chatgpt进行了探讨,chatgpt从“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实践经验、知识关联、学习动机”等角度分析了问题成因,并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引导该教师一步步思索实践凯发k8旗舰厅注册登录的解决方案。

二是创新教师反思过程,为自我发展增效。教师自我发展强调教师应对实践过程与结果的优势和潜能进行深入反思。chatgpt能对教师输入的教学实践、教研作品等进行快速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辅助教师梳理反思结构,提高教师反思效率。在chatgpt的支持下,教师通过反思、批判自身实践,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自我更新,实现自我超越,获得专业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将自己设计的《数字与信息》教学设计上传至chatgpt,提问这份教学设计有待优化之处,并要求chatgpt预测学生学习状况。chatgpt从“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分组活动的设计、可视化工具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教学设计优化建议,并预测了教学实施时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社交等维度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了思路。由此可见,chatgpt的介入可能提高专家指导和自我发展的效果,加速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进程。

()教师专业情意深化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技术会取代人类教师吗?chatgpt被誉为最接近通过“图灵测试”的智能机器,它的出现再次引发这一话题的热议。这场热议将促使教师群体重新审视教师角色与教师使命,成为教师专业情意深化的新引擎。

一是驱动教师职业审视,阻抑身份认同模糊化。面对chatgpt浪潮的冲击,深化教师身份认同必将引起重视。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人和集体对教师地位角色、职责功能的主观感知。如果教师仍然恪守以往信念,仅仅作为体现工具性价值的“经师”,重复着教授书本知识的机器般教学劳动,而不是成为育人的“人师”,将面临被chatgpt取代的风险。chatgpt引发的“经师”与“人师”之争,侧面反映了“人师”的不可替代性,为教师身份认同的自我重构提供了契机。

二是唤醒教师使命感,坚定教师职业信念。chatgpt是一种弱人工智能,存在缺乏训练数据、生成虚假信息、数据来源权威性存疑等问题,若学生分辨能力有限,将习得错误知识而不自知。这些可能存在的隐患将激发教师的使命感,促使教师在使用chatgpt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等高阶思维。此外,由于没有任何一套算法能确保教育人工智能规避潜在的伦理风险,人工智能难以成为真正的伦理主体,而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具有显著的伦理性和精神性,只有教师才能承担起教育伦理责任。

三、chatgpt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一)专业意识:对“双师”协同融合理念的冲击

chatgpt介入教育领域,可以作为另一名“教师”,与人类教师构成“双师”协同课堂,发挥各自优势,协作完成教学任务。但当chatgpt在教育领域呈现超越态势时,有可能会偏离教师控制,对教师的教育观、教学创新及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等多方面造成冲击。

一是削弱“立德树人”教育观。优秀的人类教师不仅能促进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还能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但在高度发达的技术世界中,人的情感、特性、价值、多样性逐渐被消解,沦为庞大机器体系中的零件,使主体变成抽象的数字和符号。当chatgpt被授权替代教师执行部分任务时,教师逐渐沦为机器体系中的“零件”,因技术理性排斥情感因素,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如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以及核心素养培养中作用甚微。

二是固化教师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思想。chatgpt工具可以替代教师完成机械性、重复性工作,如快速生成教学资源、辅助开展课堂讨论、参与作业测评等,教师本能地将自己从日常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教师完全依赖chatgpt工具开展工作,导致教师工作变得绝对化和凝固化,限制教师的思维空间,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同时,容易致使教师忽视教学中的问题,缺少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如针对初中数学《圆》的知识,教师利用chatgpt工具生成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并完全按照该方案完成教学,忽视教学创新。

三是减弱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chatgpt为教师提供了各种便利,使教师在短时间内能够处理各种事务。但与此同时,chatgpt也剥夺了教师自主探索、不断思考、开拓创新的机会,进一步减弱了教师的自主能动性。chatgpt无疑成为教师懒惰的“温床”,使教师在技术的掌控下失去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八年级语文教师对《列夫托尔斯泰》一课较为陌生,利用chatgpt工具搜索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此后,又借助chatgpt工具生成该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该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估等内容,教师便依据此方案开展课堂教学。可见,chatgpt为教师获取知识及教学方案等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削弱了教师进一步探索、创新的动力。

       ()专业知识: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知识构建的挑战

         chatgpt基于不同数据库与学科领域收集和整合知识,其产生的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缺乏明确的联系或结构的问题,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面临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知识构建的挑战。

    一是导致教师信息迷航。chatgpt打破了不同学科领域中知识的割裂状态,实现了知识的融合,能够高效率、跨学科地实现特定知识主题下的信息搜索与展示。其搜索的信息具有“量”大“面”宽等特点,能够为教师减少机械性的信息搜集劳动,但海量“碎片化”的搜索结果有可能会使教师信息过载,或者是茫然无措,教师很难找到自己所需的重点及核心内容;且基于多个数据库和多学科生成的知识可能会存在信息冲突现象,更容易使教师溺于信息洪流中。

    二是致使教师忽略知识加工与再生。知识加工与再生是指学习者将新知识进行组织与重构并与先前知识联系加以拓展和提炼新知识的方法。首先,chatgpt作为一个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可以快速生成部分符合教师预期的文本,容易使教师产生工具依赖;其次,“高质量”的文本生成假象,容易使教师忽略对生成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并与原有的认知体系建立联系,进而扩充自身的知识网络。例如,教师利用chatgpt搜索高中地理知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得到“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文、地表及生物四要素组成”的答案。如果教师没有信息加工意识,难以发现chatgpt生成的答案与教材中“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土壤以及生物等五要素组成”有所出入。

    三是导致教师知识难以迁移运用。知识迁移是指学习者把在一种情景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情景。教师熟悉知识运用情景以及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加工有助于知识迁移及应用。chatgpt生成的知识通常是由许多不同的“碎片化”文本片段组成,缺乏语境及背景信息,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比如:教师向chatgpt提问:“如何教导班级上的调皮小孩?”。chatgpt提供的方案包括: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纪律、维护秩序、给予正面奖励、与家长合作以及寻求帮助等方式。看似系统的建议,却非常“碎片化”,没有提供实际可行、完整且全面的建议或指导体系,如:没有具体说明此方案适用于哪类“调皮”的孩子?是扰乱课堂,抑或是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没有说明如何与孩子开展沟通、沟通什么内容等?可见,chatgpt生成的知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却因为知识“碎片化”难以使教师实现迁移运用。

        ()专业能力:对数字素养和高阶能力的挑战

    新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往往能推动教学、资源、评价等全方位升级,但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也会为教师的技术应用带来风险和挑战。chatgpt赋能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若想正确驾驭这一技术,必须进一步提高个人数字素养和高阶能力。

    一是技术赋能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数字素养。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根本目的,但如果技术应用不当,可能对教学效果产生反作用,chatgpt也不例外。倘若教师贪恋chatgpt带来的工作便利,对chatgpt提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照本宣科”,教学将失去应有的思想碰撞,师生之间也将竖起一面技术的高墙,教师将物化成chatgpt的代言人。倘若教师迷恋chatgpt的随问随答,习惯于一键获取知识,极易导致教师迷失在数据的迷宫,思维能力退化。chatgpt技术红利所伴生的这种种风险倒逼教师提高数字素养。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积极健康的数字化意识,只有客观看待chatgpt应用对教育教学的机遇与挑战,明晰chatgpt的“可为”与“不可为”才不会沦为技术的附庸。其次,教师需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合理应用chatgpt优化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开展个别化指导,发挥chatgpt赋能教育的最大效益。第三,教师只有增强数字社会责任感,才能恪守学术伦理规范且有能力保护师生数据安全,避免利用chatgpt进行原创剽窃。最后,chatgpt介入教育生态也促使教师提高个人专业发展能力,只有教师不断利用数字化资源提升自我学习、研修、创新的能力,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二是技术赋能教育要求教师具备高阶思维能力。虽然chatgpt的准确性相比传统搜索引擎有很大提高,但它本质上仍然是根据提示词概率分布关系生成关联内容的语言模型,且训练模型的数据限于2021年前,因此无法保证chatgpt所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chatgpt应用过程中,“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教师向chatgpt提问“和技术赋能教育相关的最新中文论文”时,chatgpt看似严谨地列出了数条文献及内容摘要,教师查证后却发现所列论文均不存在。此外,chatgpt所生成的内容均来自训练语料库,并非由它所创造。因此,当chatgpt应用于教育教学时,教师需具备高阶思维能力,怀揣批判、质疑、反思的心态不断发现问题、验证假设、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面对chatgpt输出的看似严谨合理的信息时做到明辨对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

       ()专业情意: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弱化

    如果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在教学中被过度使用,将导致教师的专业情意和自我认同感受到负面影响,如教师角色改变、教师身份受到冲击,这种趋势可能会挑战教师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是技术对教师身份的冲击。chatgpt在教学中应用,能够模拟人类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智能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开展客观测评、产生多样化教学模式,简言之,任何体现重复性需要的工作,都可以诉诸chatgpt。不仅如此,对chatgpt的过度依赖使师生之间的交往被异化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往,师生情感交流难以实现,如在课堂中遇到问题,师生利用chatgpt工具寻求答案,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与非语言交流。这对于停滞在原有教育教学水平的教书匠和固步自封的教师来说,免不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命运。

    二是学生对教师身份的再认识。利用chatgpt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使学生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将解决课后任务的希望寄托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并且学生在接触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会对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进行再评估。这表明教师作为知识普及和技能传授的主体地位正在消解,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如八年级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并提供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学生认为教师的讲授枯燥乏味、且局限于课本知识,课后自己利用chatgpt检索该节相关知识,并在chatgpt上寻求测试题答案,chatgpt给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应用案例及其作用,并提供测试题答案及解析。

    三是教师对自身定位的迷茫。相较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教师的“知识”权威性不再凸显。技术发展对教师自身定位的冲击表现在:一方面容易使教师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定位产生疑惑,表现为教师对“我是谁”“我需要做什么”这个专业身份问题迷惑不解;另一方面容易使教师混淆技术与人的价值,表现为部分教师盲目崇拜技术,过于相信技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效用,对自我价值认识不清,产生自我定位困惑。

四、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chatgpt的到来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它无疑倒逼教师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深刻的转型和升级。本研究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维度,探讨从机制保障、环境营造、课程建设、方式创新和评价改革等五方面进行全局变革创新,构建一条“激励-赋能-推进-提质-增效”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如图1所示。

        ()激励措施:机制保障

         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要得以有效实施和落地,就需要相关机制的持续有效支持,从思想观念转变、行为习惯规范和素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引导、监督和保障。

    一是形成“人机协同”导向机制。人机协同学习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学习领域广泛应用的必然发展趋势,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从“人-技”对立走向“人-技”协作。首先,思想上不能视chatgpt如洪水猛兽,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受它的到来。其次,要客观辩证看待chatgpt的优势和局限,既要擅于挖掘它在促进学习上的优势,又要规避它可能会引起的学术伦理问题。最后,教师要有主体意识,相信自身的育人价值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在育人的角色中,教师占有主体地位,技术始终是起协助和推进的作用。

    二是确立“师德建设”监督机制。chatgpt的出现而带来的隐私、安全和伦理问题并不是技术自身本意,而是使用者对技术的歪曲应用,因此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规范合理应用技术,杜绝“技术犯罪”。首先,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念,坚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次,加强技术应用伦理的主题学习和宣传,在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和研修活动中,融入滥用技术相关案例,或在各种宣传活动和校园宣传角融入规范应用技术的内容,让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规范使用技术的思想。最后,制订师德建设互助制度和考评制度。教师之间成立互助小组,共同学习师德师风知识,相互监督和评议教师个人的师德师风。与此同时,制订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考评成绩作为教师评优和晋升的重要参考标准。

    三是建设“素养提升”保障机制。首先,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理念。不管是chatgpt还是其他人工智能的出现都会催生新的变革,教师只有保持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其次,开展教师智能时代核心素养培训。以学习和培训的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和提升智能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让教师在时代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强劲的竞争力。最后,对教师素养能力进行认证。比如制订教师数字能力认证制度,2022年底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教育部门及学校可以参照该标准,因地制宜,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评估和认证教师数字能力,鼓励和推动教师应用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赋能方式:环境营造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促进学习的有效发生。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学习背景下,从建设智慧学习空间、营造智慧学习氛围和构建智慧学习共同体这三方面营造智慧学习环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建设智慧学习空间。智慧学习空间是在实体学习空间基础上,通过嵌入相应的硬件设备,借助技术助力,形成打破时空界限的,有效助力智慧生成的学习空间。在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具备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硬件设施,拥有chatgpt等软件平台或网络空间,同时尽可能发挥大数据、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形成线上线下相融的学习空间或虚实结合的第三空间,从而实现环境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二是营造智慧学习氛围。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与学习,让教师从情感体验中感受到浓浓的智慧学习氛围。同时,人工智能的出现,已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教师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或者技术学习,形成一个“人人为师”的学习氛围。

    三是构建智慧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由一群有共同发展愿望的人组成的一个支持非正式学习的人际关系和资源系统。由于受地域、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不同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资源和动力等不尽相同,教师要走出传统的单一校内学习组织,利用新兴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组建跨校际、跨区域的智慧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共同体获得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多元化的互助,拥有更广阔的专业发展视野。

      ()推进方法:课程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课程的支撑。在新技术不断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需要了解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更需要懂得如何将技术与教育更好地融合。因此,开设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课程、人工智能技术伦理课程和“人工智能教育”研讨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是开设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课程。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2022年关于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论述中指出,要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需着力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和能力。同年11月,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起草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也正式颁布,这充分说明了在新兴技术推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数字素养俨然已成为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教育相关部门要开发贯穿教师职前到职后的数字素养培养课程体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统筹规划课程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内容结构和要素结构,从课程资源、课程平台建设上为教师的数字素养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在专业学科课程中融入数字素养元素,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数字素养能力。

    二是开设人工智能与技术伦理课程。2021年国家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提出促进公平公正、保护隐私安全、确保可控可信、强化责任担当、提升伦理素养等6项基本伦理要求,这也正是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和自我发展中应有的最基本的人工智能伦理素养。教育部门要开发相关的人工智能与技术伦理课程,用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向教师普及技术伦理知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规避可能出现的伦理风险。

    三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研讨课。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将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探讨的问题,人工智能如何助教、助学、助管、助评、助研,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论证,以期人工智能最大化赋能教育教学。有组织、有计划开设“人工智能教育”研讨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和国家教师培训部门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开设相关“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为教师应用人工智能助力教学和学习提供基本支持。

        ()提质手段:方式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教师要擅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学习方式,以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和泛在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一是形成个性化学习方式。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催动个性化学习的发展。通过收集教师学习过程产生的数据,对教师的学习进行精准诊断和分析,并为教师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形成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师培训方式。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学习中要主动打破传统集中式、固定式和指令式的教师培训模式,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形成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二是构建深度学习方式。网络学习过程中,碎片化学习带来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浅层学习导致的,只有通过深度学习,碎片化的知识才能建构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联结重构与迁移。以chatgpt为代表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互动的方式,帮助教师进行知识体系的再造和创新。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基于技术构建深度学习方式,让每一次的学习的发生都是有效的。

    三是促进泛在学习。技术的发展让学习打破了校园的壁垒,改变了学习的时空结构,形成了一个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大环境,即泛在学习。泛在学习的核心是倡导每时每刻、不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发生学习、实现学习。教师要树立泛在学习的理念,利用互联网和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促进自身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增效途径: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了教育新生态,教育评价也必然要做出改革,方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进行改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诉求。

    一是重设评价目标。chatgpt与人类的博弈充分说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能力在智能时代已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需要具备更高阶的能力,如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因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目标也需要与时俱进,从传统的注重知识和技能考核的评价目标,转为注重教师创造能力、批判思维等高阶能力的综合评价目标。

    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和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协同工作或交互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这个学习过程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最后的总结性评价测量出来,而教师习得知识的能力、方法以及高阶能力的发展无法通过最终评价进行判断,这就需要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测、评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数据采集的工具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支撑。因此,通过过程评价对教师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和督促,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质增效。

    三是创新评价手段。智能技术促进基于数据循证评价的发展,创新了评价的手段。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终身性的学习过程。在智能时代教师学习和成长过程都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教师个人的电子档案袋。教师或者教育相关部门随时可以通过回溯或追踪教师成长数据,对教师的发展进行客观、科学的评判,甚至可以对教师未来发展提供个性化的路径参考。

    四是形成多元评价主体。人机协同的学习时代打破了传统学习生态,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机器之间、教师与教培机构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开创了新的学习空间。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主体自然也要从单一的教培机构转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如教师自评、教师互评、机器评价和教培机构评价等多元主体组成。

   五、结语

        chatgpt的到来预示着大型语言模型工具与教育融合的开始,随着chatgpt不断完善或由此派生出来新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探讨的话题,教师要冷静、客观地看待技术,科学、规范地使用技术,辩证、创新地利用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5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