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力佩的教师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教育家段力佩,长年扎根基础教育,坚持教育改革,总结的“十六字经验”、“八字教学法”和“三自”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段力佩重视教师教育与培训,其教师教育思想也很丰富。他提出的“教书要育人”,“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领导必须兼课、深入教学一线”等主张,以及教师应具备的优秀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段力佩的教师教育思想,植根于中国知识分子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的中学教育办学实践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师教育思想。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书育人;教学实践;领导兼课;时代价值
段力佩(1907-2003),江苏金坛人,中国教育家。1929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在金坛县书院小学、上海市东明小学、华光中学、净业孤儿院、麦伦中学、储能中学和缉槼中学工作。1950年3月任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锐意革新,不断进行教改,先后总结了“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经验,“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和“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段力佩长年扎根基础教育,教育经历丰富,关心教师地位提高和教师教育。1983年,他和霍懋征等民进19位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联名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促成了教师节的设立,营造了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段力佩在教师教育方面也颇有见地,本文试图梳理段力佩的教师教育思想,为今天的教师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段力佩教师教育思想的渊源
(一)出生于教育世家
段力佩出生江苏金坛教育世家,家学渊源。他的六世祖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字、音训诂学家段玉裁,段玉裁“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奠定了段家不计名利,严以治学治教的传统。段氏家族以举业为尚,有着良好的读书传统,家中颇多文人学士,段玉裁兄弟四人均为举人,女婿龚丽正、外孙龚自珍名望颇高。
及至段力佩父亲段忻吾,家境贫寒,但他没有忘记祖训,安贫乐道,潜心治教,一门心思专注于教育救国、开启民智、驱除愚昧的启蒙教育。由于没有殷实的家底支撑,段忻吾不得不将家里仅有的几间破屋子腾出来办学。他先开办了一家幼稚园,后来和其他人合办了“启明小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曾在这所小学就读,接受新式教育。
作为启明小学的创办者之一,段忻吾几乎为启明小学奉献了所有家当。尽管办学收入微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是段忻吾抱定“教育救国”的理想,痴迷办学,百折不回,将启明小学搞得有声有色,越办越好,当时在金坛一带,颇有声望。段忻吾“毁家兴学”,终身从教,对段力佩以后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影响至深。段力佩后来回忆:“父亲的形象在我当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极为崇高、深刻的印象。”
(二)特定的成长经历
段力佩1907年出生于金坛县城,5岁时进入金坛县启明幼稚班,8岁后考进金坛私立启明小学求学4年。从启明小学毕业后,段力佩先就读于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由于沉浸在自己的兴趣里,段力佩严重偏科:数学、物理、童子军三门学科不及格,于是不得不退学。
1925年,段力佩好不容易考入常州第五中学,又因发起“倒校长”的学潮,再次被退学。1926年段力佩考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江苏省苏州中学)。时任省立一师校长的王朝阳提倡学生自治。段力佩在这种学生自治的氛围中如鱼得水,学得积极主动,并成为了学习佼佼者。
毕业后,段力佩到第一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实习。在实习的语文课上,小朋友们接连不断提问题,弄到最后,段力佩竟招架不住,答不上来。实习的糗事让段力佩意识到“看来仅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1929年,段力佩师范毕业回到家乡,在金坛县书院小学教书。当时他任教二年级的国文、算术和六年级的地理、体育。由于不大愿意改作业,学校把他看成是“拆烂污”(即:混日子)教师。但段力佩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课堂气氛很好,而且他多才多艺,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各类比赛经常获大奖。后来,段力佩又因在金坛县教育界索薪运动中表现活跃受到批评,于是离开金坛前往上海。在上海,段力佩开始了他漫长的教育职业生涯,并逐渐成长为教育家。
段力佩从一个因严重偏科退学、又因闹学潮再度退学的中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中师毕业生,从一个被看成是“拆烂污”教师的人,成长为全国闻名的教育家,段力佩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教师教育的成功案例。
(三)丰富的教育实践
1935年,段力佩到上海市立东明小学任教。后来,段力佩到了华光中学上数学课。此时的段力佩反思过去在金坛县书院小学的教学,针对“批改作业没什么效果”开始探索解决办法,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当堂解决。1940年,段力佩到上海净业孤儿教养院工作,任教育主任。段力佩提出“感之以情、导之以理”的教育原则,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游戏,悉心照料和帮助他们,与他们打成一片。段力佩不怕脏不怕累,把铺盖卷搬到长满白虱的流浪儿童身边,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使帮教工作开展顺利。
1943年,段力佩到有沪上“民主革命堡垒,爱国志士摇篮”美誉的储能中学任训育主任。当时一大批宿儒名流和中共地下党精英在储能中学任教。段力佩注意做好统战工作,善于团结教师。1945年8月,学校教师一致推举段力佩主持校政,1946年又民主推举他为校长。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宿儒名流云集、思想复杂、学运频繁的储能,段力佩的组织领导能力得到充分的锤炼,作为教育家的大气、谦和、民主、淡泊名利等道德风范也得到充分体现。
除了组织教育教学,段力佩还以储能中学为基地,发动组织有关教育界的社团,如:中等教育研究社、校长互助会、校长聚餐会、校工联谊会、中小学教职员工消费合作社、上海教育团体联合会和上海教育界人权保障委员会等等。这些教师组织的成立,为段力佩从事教育工作和教师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50年3月,段力佩任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1984年退二线、任上海市育才中学名誉校长,直到1996年1月离休。段力佩与育才中学紧紧联系在一起长达半个世纪。段力佩先后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末带领育才中学教师进行了两次重要的教学改革探索,产生了“十六字经验”和“八字教学法”,使育才中学成为“普通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上世纪80年代末,段力佩从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又提出了“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的“三自”育人目标,指导育才中学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
长期的教育实践,是段力佩不断总结反思、教育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段力佩领导教师进行教育改革探索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段力佩教师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针对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些教师加班加点搞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的不良风气,段力佩反复强调:“办学为了‘育人’,学校的一切工作应该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来考虑。”而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教书育人”,把下一代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即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人才之所以要“育”,是因为“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我们的对象是人,是最高级的、最复杂的生命体。有生命的东西只能‘育’。”段力佩认为,封建社会尚且能够教书育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更应该通过教书来育人。
而“育要通过教学来完成,育要通过各科教材来体现。”因此,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以及所编写的教材,必须反映社会的、自然的最基本规律,将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思想情感、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必须使学生能够按照各门学科的规律来掌握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应当通过教学,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自然的最基本的规律,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同时,必须明确:“德、智、体是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要正确处理好它们的相互关系,不能盲目地偏重于某一育,譬如以智挤德、以智害德,都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段力佩坚信:“教书必须育人,教书也一定能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操守。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教育工作者才能遵循教育规律,“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一切为了下一代”,真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段力佩1981年5月提出的“教书育人”,在此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中均有表述,并成为教师的基本使命和重要道德规范。
段力佩“教书育人”的思想主张与当前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它既阐明了教师的使命和根本任务,也阐述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对于今天的教师培训、师德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都有借鉴意义。
(二)教师要具备优秀的素质
段力佩在1984年12月拟定的《上海市育才中学师德规范》中认为,一个好教师的标准,首先是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段力佩自己就是楷模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楷模。他1907年出生,1929年开始任教,1996年离休,2003年逝世,从教67年,几乎把毕生的经历和心血献给了教育事业。段力佩曾说:“教育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宁可牺牲一切而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他的职业追求和思想境界仍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学习。
其次是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向学生学习,为学生服务。段力佩说:“育人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育。”段力佩还指出,善于抓应试、搞分数的教师虽然受学生欢迎,但并不是真正爱学生的表现。“你要分数我就满足你、教学工作围绕分数来进行的教师,自以为取得学生信任了就是好老师,这是错误的。”再次,要做“五讲四美”模范,要从自己的品质、修养影响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一条与教育部1997年和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条目大抵相同,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段力佩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重文明礼貌、举止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然后,必须做到遵守《校规》的表率。《校规》指的是1980年段力佩组织师生反复讨论、制定的《上海市育才中学校规》:“一、坚持四化方向,树立远大理想。二、讲究文明道德,时时注意修身。三、爱护公共财物,注意公共卫生。四、劳动服务光荣,艰苦朴素大方。五、事事关心他人,对人要有礼貌。六、身体健康第一,锻炼必须经常。七、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勤奋好学。八、敢于发表意见,敢想敢说敢创。九、是非定要分辨,勇于改正缺点。十、必须尊师守纪,形成好的集体。”段力佩认为,《校规》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校规》里包含了对教师的行为习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学术修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八条“敢于发表意见,敢想敢说敢创”,这既是培养学生怀疑批判和“自学自创”能力的前提,也是鼓励教师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的基础。早在1980年段力佩就提倡“敢于发表意见,敢想敢说敢创”,在师生中营造“畅所欲言,求同存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实在难能可贵。
接下来,要做到工作第一,学生第一。努力实践学校教改的各项措施,勇挑重担,全心全意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课内坚持讲普通话。段力佩鼓励教师发扬吃苦耐劳精神,“一切为了学生”、投身教育改革。
再则,同志间要团结友爱,真诚相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段力佩认为,好的同事关系,就应该是“一切以工作为重、一切以学生为重”,相互之间坦诚相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无私无偏,公正不阿。
最后,在《怎样做好校长工作》一文中段力佩还指出,要做一位好校长、好教师,还应当具备哲学素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只有具备哲学头脑,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干,从而影响学生,培养起敢想、敢说、敢干的勇气和创造精神。
段力佩提出的教师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素养,和其他教育家、学者的观点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热爱教育和关爱学生等的师德规范,而个性是“敢于发表意见,敢想敢说敢创”、“经常批评和自我批评”和“具备哲学素养”等的学术修养和个性品质。教师这些个性品质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前提。可见,段力佩关于教师素质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
针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部分教师质量不高、学科不配套、骨干教师不稳定等问题,段力佩提出,除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还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新师资、培训在职教师;而在职教师的培训要采取措施,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相长,自学成才,成为教书育人的人才。
段力佩不反对教师到教育学院、师范院校或其它学习班去学习提高,但主张教师“应该主要在教学实践中去培养”。他还认为“学校的教学实践,是培养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教学本身就是对教师进修提高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一个根本的途径。”
为什么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得到培养呢?段力佩基于“教学相长”的理论指出:第一,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发现自己的不足,需要不断进修、不断学习,边教边学。因而,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第二,众多学生的疑问会在课堂上生成许多新的知识,成为教师再学习的好题材。第三,学生学习多学科并进,学科知识相互联系,会诱发学生提出教材外的问题,从而突破教师固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视野,倒逼教师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帮助教师找出了知识的薄弱环节,起到了教师的作用。段力佩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修最好的老师是学生。”
事实上,无论文革前还是文革后,好多教师都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段力佩说:“我所接触到的好多粉碎‘四人帮’育才中学不少青年教师,原是从农场调来学校的。他们经过短期培训,在学校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思想教育方法的改革、教材的改革与处理,以及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的调整中,得到了学习、实践、锻炼,不论是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都有了充实和提高。现在他们的教学水平,与有些大学本科毕业生相比,无论在教学或事业心上,确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还说:“建国以来,我们好多中学教师被选拔到高等院校去当了教授、副教授。他们中多少人有研究生的文凭?多少人有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大多数人都是从教学实践中培养提高的。段力佩坚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可能成为某一学科的教学专家;一个工作多年的优秀班主任,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因此,他提出,在教师缺额状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学校不妨留一批质量较高的高中毕业生培养他们当教师,培养合格后,由学校出具证明予以承认;同时,“教育部门应该给校长用人提级之权。”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段力佩在实践中总结出四种办法:一是“新老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以老带新”。“让他们教同一教材,把新教师的课排在老教师的后面,老教师上课,新教师都去听,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等丰富的教学经验。新教师写的教案,可请老教师修改,新教师上课也应请老教师去听课,并虚心地听取意见。”二是主动关心青年教师,指导他们制订进修提高计划。三是举办各类专题培训。“教研组针对本组教师共同不足之处、教材中的难点或学科新知识,以能者为师,有计划地举办专题讲座。可以用讲课的形式,也可以用讨论的形式。”四是抓好集体备课,倡导教师互帮互学和切磋琢磨的风气。通过集体备课,全组教师“共同切磋教材,琢磨难点,研究教法,并养成经常互相听课、评课的习惯,长期坚持,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了教师的进修和培养,段力佩强调“要减轻教师负担”,“把教师从作业堆里解脱出来”,增加教师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使教师的进修在时间上有所保障。段力佩“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的主张,是在师资严重不足背景下、在“教学相长”思想指导下,从学校实际出发产生的具有校本特色、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培训仍具有指导意义。
(四)领导兼课深入教学一线
学校领导干部既是学校的领导,又是教师的教师(teacher educator),即教师教育者。因此,作为教师教育者,学校领导的身体力行、自觉示范非常重要。但并非所有的学校领导都能意识得到。而这方面段力佩及其领导下的上海市育才中学做得很好,1963年,《光明日报》、《文汇报》和《人民教育》曾把它作为典型加以报道。
从1958年开始,育才中学的党支部书记、正副校长和正副教导主任一直坚持兼课,并经常深入到教研组,“与教师一起办公,一起备课,一起进修,一起听课,一起评课,一起活动,掌握教学工作的第一手情况,及时针对问题研究解决。”当时段力佩是静安区副区长兼校长,却住在校内,每天早中晚都要到教研组去,和教师接触,还兼一些改革探索性的课。在他的带动下,“副校长和语文教师共同备课,兼语文课,在外语组办公;教导主任五人都兼课,一个在语文组办公,一个在数学组办公,两个在理化生教研组办公,教导处有一人办公。校长室的门是经常关着的。”
领导兼课、深入教学一线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第一,学校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和教师打成一片,能更好地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与教师产生共同语言;密切和教师的联系,减少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样,好的干群关系也可以促进学校工作,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领导和教师同生活,同教书,无形中培养了一种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切磋,不耻下问的良好风气。”
第二,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领导干部经常生活在教师中间,教师的政治思想动向和教育、教学思上的问题,都能及时了解。诸如教师的情绪好坏,议论些什么问题,在日常的接触中都可以看得到,听得见。”学校领导就可以针对这些情况及时地进行教育或作妥善处理。
第三,学校领导干部参加教学实践,可以搞试点改革,取得经验后,面上推广,可以推动改进教学工作。段力佩领导育才中学进行两次教学改革,先后总结出的“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经验和“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探索出来的。通常教师普遍比较习惯自己的经验,不大愿意尝试和改变,需要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先行试点,以改革的效果去影响教师,带动教师。育才两次教改都首先由学校领导干部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先行试验,再在教研组以至全校推广,“这样试验,总结,再试验,再总结,然后在全校教师中推广时,阻力就比较小了,效果自然也较好。”
段力佩指出:“如果自己有教学经验,起好的范例作用;即使还没有教学经验,则在虚心向教师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起推动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校领导干部兼课、深入教研组,扎根教学一线,成为业务骨干,在教师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还可以树立威信,提高课程领导力。以当时的张宛若老师为例,她是教导主任,同时兼任数学教研组长,因熟悉教材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到大家的称赞。她还经常把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随时提醒教研组的同志们注意。在老师们看来,“这种提醒和批评,我们不感到是责备,使人容易接受。 可见,学校领导干部兼课、深入教学一线,身体力行、自觉示范,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带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推动改进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今天看来,“领导兼课、深入教学一线”还颇具课程领导的意味。
三、段力佩教师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教师培训要强化时代责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就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兴国必先强师”,并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教师;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教师。新时代赋予了教师职业新的使命,对教师成长提出了新的期望,也必然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无论职前、职后培训,都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教师“教书育人”使命和时代责任,引导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教师教育应重视实践取向
“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加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过去师范教育重视实践取向,而新时期教师教育也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把“实践取向”作为基本理念,并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强调了实践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提出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并要求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
然而,当前我国师范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高校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原因在于教师教育缺少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所学的教育课程与他们在中小学所开展的实践活动联系甚少,缺乏沟通和交流。段力佩“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的主张正是实践取向的校本培训,他让我们看到了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的成效,也为新时期开展“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提供了启示。
第一,对于职前教师教育,除了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外,要高度重视教育实践。师范院校和高水平非师范院应开展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保障学生的教育实践地点、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避免师范生自己找教育实践单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重要的是,要沟通教育实践内容,实现教师教育理论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对接。当前,中小学校都在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师范生如果能够参与学校课程改革、教研活动,全身心投入教育实践单位的教育教学,而不是停留在象征性地听课、上课,那么,这种教育实践对师范生的成长会非常有帮助,将大大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第二,对于职后教师教育,一方面要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另一方面,也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把教师放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岗位中去,一边工作一边培养。因材施教,帮助青年教师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可以采用“双向选择、师徒结对”的办法,让优秀班主任和成熟教师带教青年教师;有条件的,也可以采取“双导师”制,校外一名导师、校内一名导师,校外导师着重引领业务,打开专业视野,校内导师着重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可以组织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学基本技能大赛;也可以让青年教师承担研修任务、教育科研项目或者参与课程改革实验。总之,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给青年教师压担子、给任务、搭舞台,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三)课程领导须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本义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段力佩依据群众路线,提出“领导兼课、深入教学一线”,并身体力行、率先示范,在改进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新课程改革提倡加强课程领导,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是“指引、带动、引发一个共同体或成员在课程开发与变革活动中的所有行为或过程。”有效的课程领导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领导力从何而来?光靠制定课程计划,不了解教师和学生需求、不去教师中解读,形成不了课程领导力;光靠行政权威工作布置,不和教师交流、合作共事,形成不了课程领导力;光靠领导决策,不从教师中汲取智慧、不博采众长,同样形成不了课程领导力。当前,在推进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的课程计划要么出自专家、教授之手,要么出自学校领导之手,严重脱离学校实际、师生实际,加之忽视“群众路线”,不但没有解决学校发展的难题和瓶颈,反而导致师生负担加重、课改流于形式。
事实上,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如果学校领导能适当兼课,深入教学一线,和教师同甘共苦,共同研讨、探索,引领教师一起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困境,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为师生共同愿景而努力,那么课程领导力自然就形成和提升了。
课程领导坚持群众路线有几大好处:一是管理中心下移,可以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实现扁平化管理;二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打成一片,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调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三是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有利于形成学习和专业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调动教师创造潜能;四是有利于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学校培养目标,提升课程领导力。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教育部近期又推出了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课程编制和实施如何对接高考综合改革?如何校本化实施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对普通高中的学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我们或许可以从段力佩“领导兼课、深入教学一线”的主张、从群众路线中汲取智慧。
结语
段力佩的教师教育思想是段力佩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段力佩出生教育世家,求学、就业经历坎坷,教育实践非常丰富,这些对于其教师教育思想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追溯段力佩教师教育思想的渊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
思想。段力佩的教师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无论是“教书要育人”,“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领导必须兼课、深入教学一线”等的主张,还是关于教师应
具备的优秀品质等的阐述,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如:教师培训要强化时代责任,教师教育应重视实践取向,课程领导须坚持群众路线等。段力佩教师教育思想产生于他亲身参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植根于中国知识分子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的中学教育办学实践中,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师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