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凯发游戏
孟繁华(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新发展理念正是在这个维度上为我们指明了发展观的内在逻辑: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发展的永续模式,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则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随着我国持续推进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及对高质量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需求大幅度提高,学校教师教育暴露出了总体目标需要重新定位调整、校内教师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师范生培养机制比较僵化、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等一系列问题。在推进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结合当前基础教育需求,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满足基础教育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需求。
一、以创新引领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激活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以往的大学教师教育自封闭、内循环,难以有效指导中小学具体实践;而丰富的中小学实践囿于经验的路径依赖,难以生成专业化的教师教育理论。这一问题长期存在,积习甚深,制约了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大学教师教育只有基于基础教育实践,超越经验主义,建构反思型实践经验,才能摆脱教师教育对经验的路径依赖,建构适切的专业理论。在此背景下,只有创新发展机制才能提供超越经验主义的条件,避免堆砌中小学经验用于大学教师教育的做法,走出单纯经验循环,开拓理论自觉的实践空间。
丰富的实践是教师教育的源泉。丰富、生动的中小学教育实践激活大学教师教育理论创新;新的教育理论又能以较强的解释力与可行性推动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改变实践面貌,激活实践本身的价值与教育学意蕴,最终实现教师教育理论与现实之间高度的本然性统一。
我国教师教育之路行至当今,惟有创新实践空间,升华理论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双向激活”,才能大规模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二、以协调性为原则融合大学和中小学,构建教师教育实施主体间共同体关系
共同体体现的是多元合作、和谐共生的建设思想,协调是其题中之义。国内外实践表明,大学与中小学通力合作,建立和谐共生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是培养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就是要把大学和中小学引入了一个共同参与的持续变革的框架之中,促进双方文化的互动融合、优势互补,实现大学和中小学的共同提升。对于大学的教师教育者来说,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要求破除传统教师教育模式中大学的支配地位,向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归还话语权,建立协同合作的新型关系,让大学和中小学都切实承担起教师教育的责任。通过双方协同,在开放的状态、融合的互动关系中,激活一轮又一轮丰富、深刻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形成充满活力的大学和中小学一体化的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多主体的共存和互赢,意指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达成互动、共赢和效益最大的状态。任何“寄生的”、“偏利的”、“非对称的”合作关系都不具有可持续性。创设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经验表明,它实现了教师教育改革理念的整合,形成了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双通道”运作平台:第一通道是师范生进入中小学,直接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第二通道是大学教师走进中小学,在中小学教育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智慧,反哺大学教师教育,改进大学教师教育。这就比传统的单通道师范教育模式具有了鲜明的优势。
大学与中小学以教师教育共同体的体制共同参与教师教育,有利于改变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封闭分割和各自为战状况。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教师教育改革,营造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生态关系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大学变革需要发挥内部与外部动因的有机互动。深化大学办学体制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线性和单向的作用机制,构建一种内外之间深度关联、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为大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绿色意味着活力、可持续和有机的联系。大学与基础教育之间也应建立并完善绿色发展的互动模式。这就要求在整体上将大学与中小学置于一个统一的教育系统中来考虑。在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以及教育与社会环境之间做到全面的和谐发展。
大学内部教师教育工作体系同样也应具有良性互动的逻辑。从“大学教师→师范生”到“大学教师→师范生←中小学教师”,由此形成教师教育改革“五位一体”、梯次推进的工作体系。第一,按实践要求推进理论建设,从理论上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以超越自然经验、超越概念认识的理论自觉,在教育实践中主动追求教育意义的实现。第二,按理论要求推进标准建设。教师专业标准建设立足实践,为实践服务,引导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第三,按标准要求推进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大学和中小学协同方式,开设若干课程,并纳入精品课程群建设,提供更优质的课程环境与学习资源。第四,按课程要求推进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模拟中小学教学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网络化、数字化的实验室使教师教育的理论建设和课程建设以全新的实践形态得到实现。第五,按专业要求推进基地建设。实践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突出的标志在于走进中小学教育现场,使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体验教育理论的力量。
四、以开放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打破教师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制性障碍
从历史上来看,传统大学的功能被定位于传授和研究高深知识。这种“象牙塔”式的大学主要发挥教学和科研的功能,呈现出自封闭、内循环的特点,与社会互动的途径比较单一。19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社会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作为知识保存、传递、研究和创新的组织,越来越深刻地成为社会的中枢机构和经济增长的引擎。社会参与成为大学继教学和科研之后的又一项重要职能。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将大学的知识效应尽可能地最大化,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众所周知的“硅谷”即是以斯坦福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为支持,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大学与区域深度融合、共生发展的典范。而实现这种社会服务的前提就是大学的开放发展理念。
在传统教师教育模式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虽然也会开展师资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比如中小学为师范生提供见习与实习机会,但是这种合作的形式往往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面上。以开放发展的理念改革教师教育体制,意味着打破大学制约教师教育的各类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幕墙”。要打破教师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打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通道。开放是供给与需求相契合的通道,只有大学与中小学各自打开自己的“玻璃幕墙”,才能在彼此开放的状态中真正融为一体,在融合的互动关系中产生和谐共生的教师教育模式。
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在进一步推进我国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借助与外部合作的杠杆,促进大学思想解放,扩大开放的广度与深度,进而撬动大学变革。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多种机制,提升教育国际化程度,增进大学发展与创新的活力,全面提升大学的办学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
五、以共享发展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新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了发展价值取向。公平作为共享发展的前提,是人心和顺、关系和谐、社会稳定之基。而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在基础教育阶段尤为如此。近年来,伴随着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需求和政策导向,集团化办学逐渐扩展到公共教育领域,成为创新基础教育制度的重要措施,涌现出大量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新形式。广泛构建大学和基础教育之间的共享关系,将有利于缩小校际差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实践。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领域。建成均衡优质的教育体系是政府、大学和中小学共同的使命。教师则是所有教育变革与学校改进的原动力和最终实现者。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几乎所有的教育变革都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落实。向基础教育输送高素质专业化教师,这在根本上对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化,让更多老百姓实现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具有关键的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形势下,认清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砥砺前行、埋头苦干的精神指引,就一定会实现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