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一个人口总数只有500多万的国家,却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连续多次取得显著成绩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芬兰教育为什么会取得巨大的成功?是什么秘籍才能让芬兰把教育办的如此出彩?纵观以往,无论哪一个国家的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决定教育的水平,芬兰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芬兰拥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芬兰,与国家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较,芬兰教师的工资收入仅仅略高于它。可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在芬兰的社会当中却备受欢迎?每年都会有大约20个人来竞争一个教师岗位的激烈场面,这当中究竟有什么原因呢?带着这些疑问,将从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形成过程这一角度对芬兰教育成功的原因进行探析和研究,充分挖掘,辩证思考和借鉴。
一、芬兰教师队伍背景介绍
在芬兰,中小学教师主要分为两类:班级教师和学科教师。所谓班级教师主要负责小学阶段的教学,教授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知识,承担的是班级全部科目的教学;而学科教师主要负责中学阶段的教学,教授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一般情况下学科教师人均承担2门以上学科的教学。这充分体现了芬兰教师教育的精细化特点,在学生不同的阶段中培养课程有所侧重。然而回首过去,芬兰在二战前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的国家,教育的发展状况更无须提及。然而,到了20世纪80、90年代,芬兰政府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国家明天的科技实力,就是后天的经济繁荣,只有抓好教育,才能让芬兰在国际社会的洪流中站稳脚跟,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芬兰随后对国家的教育事业进行了改革,尤其是教师队伍的改革。芬兰教育部长也明确提出,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可见芬兰对教师队伍的重视程度的确不容小觑。
二、芬兰职前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举措
(一)严格筛选优质生源。芬兰师范专业的招生制度非常严格,尽最大程度选拔出最优秀的毕业生从事教育事业,因而报考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升学竞争非常激烈,提交申请的学生通过率通常只有25%,而申请班级教师的通过率只有10%至15%。首先,高三学生必须向大学提出入学申请,然后经过笔试和面试,最终经过这两轮的严格筛选后,才会最终确定入学名单。所谓笔试,通常是用来检测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从事教师职业的潜质,而后者中的面试则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教育的真切认识和选择教育职业的真实动机。结合两种筛选方式,最终在知识层面和情意层面选拔出最优秀的生源。在《芬兰教师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研究生教育,具备硕士学历。并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飞速发展,一些中小学甚至提出了教师要具备博士学位的要求。从中可见,教师职业备受重视,有相当一批学习优异的高中毕业生选择了师范专业,他们具有优秀教师的潜质,从而很好地保证了师范生教育的优质生源,为入职后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全面而丰富的课程设置。在芬兰的高等教育中,为了能打造一直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设置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框架。在课程设置中,坚持学科教育课程和师范教育课程并行。在教师队伍中必须是硕士学位,除了学前幼儿教师。任中学阶段的教师主要负责一门专业学科的教授,则其在高等阶段的培养方向为学科教师;而任小学阶段的教师则不仅仅教授一门,具有全科性,则其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为全科教师,又叫做通识教师。通识教师的教育侧重于教学与科研系统性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教学法、研究方法和教育哲学、信息与通讯技术等课程,分科性非常弱,主要是由大学中的教育学院来负责培养,获得教育学位。与此同时,他们还必须选修至少两门专业课程。而反观中学教师,则相对全科教师的培养过程复杂一些。首先,学科教师需要在大学相应的学科专业学院学习三年的领域专业知识,然后申请师范教育,被教育学院成功选拔上后,学习一至两年的师范教育,最后再回到相关专业学院学习专业知识,最终获得学科专业硕士学位。从培养过程中可以清晰得知,学科教师在全科教师培养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为立志未来从事中学教育的老师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教学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在芬兰的高等师范生教育中,非常注重实践训练。通过不断地参加教学实习,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学生的教学实习内容由学院和实习学校共同制定,教学实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分阶段分学年多次进行,有不同的教学实习目标。
教学实习分为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并且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有初级实习、中级实习、高级实习。所谓初级实习,是在大学初始阶段,即大学一年级,为期两个月,是由大学教师来担任指导教师。初级实习的学生主要通过观摩课堂,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工作等来了解教师的实际工作有哪些要求,使之熟悉不同学科的教学,发现自身在教育教学上有哪些不足之处,以更加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当中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所谓中级实习,是在大二和大三时期进行,在大学的附属学校进行实习,并且亲自进行课堂教学,由附属学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将通过指导师范生参与教学实践,学生初步会指定教学计划等,从而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所谓高级实习,是在硕士期间进行,实习地点主要是地方性的综合学校,并且由当地的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师范生在这一阶段实习当中,更加注重教学实践和发展专业所长,并在这一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到硕士论文进行探究的问题,详见表1。从以上三个不同阶段的教学实习,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教育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在培养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芬兰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以研究为基础,注重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将研究与日常的教学融为一体,从而引导师范生养成批判性的科研素养和使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在完成本学科的硕士研究论文的时候,中学教师必须使用科学研究方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在教育学院的学习不仅仅包括教学仅能,更囊括了教育科研于其中,让学生在教学实践当中去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最终能够对其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评估和反思。在高等教育期间共计有300学分的课程,其中有140学分是教育主修课程,而在教育主修课程当中,有50%学分是教育研究课程。通过师范生的专业培养学分占比分布情况,也可以清晰看到对芬兰师范生的培养非常注重科研能力。正是上述非常重视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做法,才为教师后续的自主性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芬兰在职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举措
(一)营造踏实做教育的环境。在芬兰,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是被充分认可的,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在这里教师没有职称,更没有考核一说,教师工资的水平取决于工作年限和课时。难道压力在一定层面上不就是教师前进的动力吗?是否会有教师因没有定期的考核而出现职业倦怠、不思进取的的现象呢?不会,信任在芬兰的教育中是第一位的。教师需要被信任,一味地竞争和比较反而丧失了教育的初衷。由于教师职业是出自教师的自愿选择,且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留下来的都是择优所录取的尖子生。相反,学校为教师营造了一种踏实做教育的环境,大力鼓励学校和教师大胆实践新颖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积极开展各式各样地教学法实验,从而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需求[7]。芬兰希望教师能够更加从容地按照教育规律办事,顺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人为地去干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更加有利于教师研究如何才能让教学更有成效,专心从教,促进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长足发展。
(二)有效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在职教师培训的有效开展在芬兰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不同的组织机构为教师提供了各式各样地课程,大到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大学,小到地方教育当局,而且都是免费的且不间断的。同时,芬兰的教师培训并不是内部的简单培训,而是一直保持着开放性的特点。为了确保当前的教育内容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芬兰的教师培训同国际上的教育同行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芬兰的大学图书馆不仅仅对本校教师开放,更对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开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图书馆进行资源的查阅,这无形当中为中小学教师延展了学习的领域。为了进一步促进芬兰教育的发展,芬兰将教育权利不断下放,更加注重校本培训,以此凸显地方特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了知识和教学技巧,扩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是将在职培训停留在口号上和计划中,真真实实地付出了行动。
四、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严格把控招生环节,保证生源质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大量扩招,升学分数线逐年下年,造成了生源质量严重下降的现实性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师范院校中生源质量下降程度非常严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迫调剂到师范专业,并不是真正的热爱教育;还有社会上普遍觉得教师职业薪水少,发展潜力不足,造成许多学生不愿意报考师范专业。这两种原因造成师范生生源质量严重缩水,不能达到社会对教师教师能力的,阻碍了教师队伍的发展。要形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必须合理借鉴芬兰招生经验,严格把控招生环节,从根源上保证优质生源,同时要挑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确保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二)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不得不讲,我国的师范生教育的实践能力有待于提高。无论是师范生的本科教育,或是研究生教育,对实践能力地培养都缺乏力度,最终导致师范生仅仅是一种高质量的书本上的老师,因而要加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教育实习不能独立于某个阶段,而是要和师范生的培养全过程相融合。其次,在参与教育实习的时候,指导老师要加强引导,更多地是针对师范生的个性差异,养成其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最后,高校不能束之高阁,要积极主动地同中小学相联系,接触一线教学实际情况,同中小学一线教师加强联系。及时地带领师范生走进一线教师的教学生活,体味真正的教学历程,从而对教学有一个真切的全面的认识。
(三)适当减少竞争性评价和考试。教学评价是我国教师教学的一个常态,不能说教学评价无一益处,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很好的激励了教师,优化了教学方式。然而,将老师置于过于竞争的环境之中,只会让老师丧失工作的重心,忙于各种的赛课和奖项,忽视了自己最为重要的本职工作。
而中小学的考试也非常频繁,月考甚至于周考。这些考试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剥夺了老师的教学热情。在这个考试的背后,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于会给学生产生知识性误导。合理的全面的评价和考试是必要的,能有效的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对于竞争性的片面的评价和考试则是完全不提倡的。如果减少了竞争性考试和评价,师生就可以拥有更多地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专业特长。
(四)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当中,绝不可忽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当今时代,教育面向新时代新挑战,教师要适应变化新变化和新要求,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充实完善自己。然而,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却少之又少,开设教师培训课程的机构寥寥无几,偶尔有一两次讲座,针对性很弱。教师的国际培训只局限于高等教育领域,图书资源的共享性也比较低,校与校之间的联系很少,国家组织的大型教师培训往往很难开展到基层。所以要借鉴芬兰教师的在职培训经验,将教师在职培训落到实处,学校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科学组织,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并借此切实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