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凯发游戏

 2035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凯发游戏

教师教学发展

2035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时间:2018-11-16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9期   作者:汤林春   点击: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数代中华儿女的梦想,但今天无疑是离实现梦想最近的时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处于奠基性、先导性位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正着力研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描绘中国教育现代化蓝图,设计实施步骤、策略与路径。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义务教育究竟会面临哪些挑战?需要承担哪些使命?在国际上又需要具备怎样的担当呢?本文愿做些分析,以供参考。

一、2035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教育规划是对未来比较长时期的教育发展构想,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复杂性,它既要立足现状,又要连接过去、展望未来;既要发挥优势,又要弥补不足;既要有前瞻性的展望,又要有可操作的策略与步骤; 既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又要回到教育出实招。因此制订教育规划需要从经济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高度来全面把握,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并进而明确教育现代化可能面临的挑战,然后才能作出明智的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同理,分析教育现代进程中义务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面临着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挑战

教育现代化,必然是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据2015年数据,全国小学净入学率99.88%,居世界前列,超越了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也超越了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初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04%,略高于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由此断定,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得到了很好保障,“有学上”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普及程度已经稳稳迈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但我们也要看到某些指标还有较大差距,如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班级规模数据,我国小学平均班级规模为37.5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平均为21人;初中平均班级规模为48.8人,oecd成员平均为23人。可见在班级规模上,我国远大于oecd成员平均水平。班级规模数据可以反映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丰富度和享受教育的充足度。班级规模数据的差距,让人清醒地看到,我国义务教育虽然在规模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在教育充分程度及内涵质量上还存在差距,显然还不强。义务教育不强,就很难说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大到强,已经不只是规模、外延与数量问题,而是聚焦体制机制、内涵和质量等深层次瓶颈问题。它预示着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加强义务教育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有效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这一任务将更为综合与艰巨,影响也将更为深刻与长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孜孜以求。

(二)面临着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但我们知道素质教育不是新事物。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的第11期刊登了《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一文,“素质教育”一词开始在正式出版物里出现。从此以后,“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理念受到人们关注。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义务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自此素质教育逐步进入政策层面。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使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是,尽管在政策和理论层面紧锣密鼓地推进素质教育,可在实践层面片面强调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学生课业负担仍未能有效扭转,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状况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其身心素质发展不容乐观,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较为薄弱,人们形象地把这种情况比喻为“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可见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如果不能形成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在已经明确了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新时代,如何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

(三)面临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挑战

尽管我国义务教育在普及程度及均衡发展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2000年初步实现“两基”战略目标,2011年全面完成“两基” 战略任务,我国全面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2013年我国又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截至2018年2月28日已有237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占全国总数的81%,离85%的目标已经不远。[4]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均衡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从城乡比较看,2016年全国有小学代课教师16万人,其中农村11. 8万人,比城市多7.6万人。中学代课教师6.5万人,其中农村3.8万人,比城市多1.1万。且农村代课教师的增幅高于城市。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小学平均为9.5台,其中城市为10.7台,农村为9.0台;初中平均为13.9台,其中城市为15.2台,农村为13. 3台。可见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还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其发展水平自然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制约。

从东中西部地区比较看,2016年中小学代课教师,小学共计16.1万人,其中中部地区最多,有7.5万人,分别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多3.6万人、2.8万人。中学共计6.5万人,其中中部地区最多, 有3.8万人,分别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多2.5万人和2.4万人。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以东部地区为最多,为12.6台,分别比中部、西部地区多5.7台和4.4台。初中也是以东部地区为最多,分别比中部、西部地区多8.1台和7台。从大班额比例看,小学全国的比例为11.0%,其中中部地区最高,为14.1%,分别比东部、西部地区多6. 3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初中全国的比例为17.8%,其中中部地区最高,为24. 4%,分别比东部、西部高14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见表1)。可见东部地区明显占优,中部地区明显不足,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

表1 东中西部地区在代课教师、每百名学生计算机台数及大班额比例上的比较

指标

学段

东部

中部

西部

代课教师人数(万人)

小学

3.9

7.5

4.7

初中

1.3

3.8

1.4

每百名学生计算机台数

小学

12.6

6.9

8.2

初中

18.7

10.6

11.7

大班额比例%

小学

7.8

14.1

11.4

初中

10.4

24.4

20.3

更何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接受优质多样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义务教育加快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需求将更为迫切。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让优质教育资源与服务更公平地惠及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实现义务教育更高层次的普及目标。所以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问题就成为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四) 面临着信息化对教育带来的革命性挑战

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出现了融入信息技术的云课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智慧课堂等课堂教学形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依托计算机、大数据凯发k8旗舰厅注册登录的技术支持的无纸化办公和智能化管理,使得学校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出现重大变革。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传统教育理念、目标、内容、途径与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 “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但与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 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由此可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有效促进教育现代化,仍然需要不懈的努力。

二、2035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的主要使命

义务教育是由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因此它的首要使命应是促进公平,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质量,实现有质量的公平。面对教育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它的具体使命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提升普及水平。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水平,重点是防控辍学,提升巩固率。尤其要重视连片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率偏高的问题,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方便而优质的教育服务,合理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和参加中考、高考的难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 的要求。

要进一步缩小城乡、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差距,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要实施振兴乡村教育工程,以全新理念建设现代化乡村教育,将乡村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相融合,优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布局,妥善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保障乡村儿童能就近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大对中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省级及以上政府的统筹力度,加强对中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经费转移支付,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对口支援力度及辐射带动作用。

要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首先要确保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到位,确保巩固率。其次要按城镇化规划要求和常住人口基数供给教育资源,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再次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从生活上提供必要的保障,在心理上提供必要的关怀,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

(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既是国际教育改革趋势,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全面而有个性的教育质量观。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有国际视野,坚持人的现代化逻辑,反对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功利主义倾向。

着重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健全人才培养资源标准,明确师资配备、生均经费、教学设施设备、信息资源等方面的要求,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资源保障。健全教育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对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检查反馈等教育教学过程建立基本规范,确保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明确义务教育的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健全科学公正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校内质量监控机制,培育校外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形成规范有序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努力满足义务教育对教师人才的需求。要着重培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教学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方法,能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教育形态与教学方法。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三)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现代化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化。日本村进实把社会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教育模式概括为: 手工模式、农耕模式和生产模式,在此基础上他主张现代教育应该是人类模式,即把儿童当作人看待。现代化的教育必然要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的问题。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对其作了明确回答,那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和“实施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要形成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为此,要加强素质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环节。为了进一步具体化我国的育人目标,教育部委托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通过三年集中攻关,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涵盖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六大核心素养。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培养面向未来社会、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使育人目标具体化,补上了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但还要进一步将国家育人目标、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综合实践、考试与评价衔接起来,使素质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形成完整的链条,推动素质教育育人模式的形成。

要创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促进学科间融合,形成跨学科课程和主题学习课程。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和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促进深度学习,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国家育人目标能够真正落地。

(四)加快“互联网 ” 时代的教育变革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任务。要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使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努力构建“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统筹学校软硬件建设、校内外资源,建设一体化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信息自动化分析、资源精准化供给,推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支持教师精准化教学,实现学校智能化管理与精细化服务。

开展智慧课堂建设。依托互联网优势,适应泛在学习,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线上线下学习和翻转课堂。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等,实施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实施对课堂教学的跟踪监测、多元交互、诊断评估、实时反馈,促进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优质教育资源研发方式,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的可选择性,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填平数字“鸿沟”。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信息技术条件配备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力度,让这些地区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快速通道,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真正享受到与发达地区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利器。

(五)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建立健全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教育法治水平。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继续完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尽快完成学校法、家庭教育法等的制定工作,依紧要程度逐步制定教育经费法、教育督导评估法、教育行政组织法等。

完善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机制,继续推进管办评分离。科学界定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职责权力边界,促进政府、学校、社会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共治的良好局面。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提升政府运用法律法规、标准、信息服务、督导问责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水平,把握办学方向,保障教育有序健康发展。要完善学校法人治理制度,落实校长负责制,促进学校依章程办学,激发学校在课程实施管理、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要完善社会参与教育决策的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教育决策过程的水平,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鼓励学校开放办学,完善公众参与学校议事、监督和意见反馈的制度,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办学的局面,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

三、2035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的历史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是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坚持在和谐包容、多元共赢中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在义务教育领域更是全力发展本国义务教育,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兑现各项国际承诺。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的工作,承担必要的国际义务,支持各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体现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进一步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在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教育领域内必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与担当。

(一)向世界输出中国的教育理论

我国现代化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我们一直在学习欧美日的经验,国外教育理论至今在我国教育领域里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教育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等的研究相对薄弱,对习近平教育思想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把普及“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把它作为民生大事,保障每一个公民都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明确各级政府职责,采取分步推进策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强法律法规保障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中国经验。在实践层面也涌现了许多有见地、有影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为普及义务教育和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作出了有益探索。为了提高中国教育对世界的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中国特质的教育理论。通过这些理论向世界解释中国义务教育的思想与信念、体制与机制、路径与方法、政策与措施等,为世界教育大花园增添一抹亮色。

(二)向世界提供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人口增长、环境破坏、生活贫困、资源匮乏等许多共同的问题,人们也试图在教育中寻找凯发k8旗舰厅注册登录的解决方案。如2017年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世界发展报告》中“学习以兑现教育的承诺”第一次专项讨论教育发展问题,并指出如果学校教育带来真正的学习,那么通过真正的学习就能兑现消除极端贫困和为所有人创造共享机会与繁荣的承诺。2017年oecd发布《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机会: 消除贯穿一生的不公平》认为成功的教育与技能政策能够赋权个体(不管他们出生时的境况如何) 实现其全部潜力,并享受他们的劳动果实。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也受到以上问题的困扰,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普及义务教育,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不分民族、性别、贫富和贵贱都有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致力于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保障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大致均等地惠及每一位公民;致力于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经费向农村教育倾斜,重点培养培训农村教师队伍,实施城乡教育结对帮扶计划,让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公平而优质的义务教育;致力于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坚持按常住人口配置教育资源,实施“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享受与城市户籍子女同等的教育条件;致力于解决老少边穷和连片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精准扶贫等策略,大幅度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等。事实上,2009年与2012年上海先后两次参加oecd组织的pisa测试,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上的得分在65个参与国家与地区里都处于领先位置,且低端成绩较高,处在“质量优、均衡高” 的位置。虽然上海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但中国教育已经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成绩是实实在在的,这些经验凝聚了中国智慧,是中国针对这些世界问题开出的药方,值得世界学习与借鉴。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要充分发挥政府、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中小学校的作用,凝练和推广这些中国方案,让他们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通过参与和合作共同构建世界教育图景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这个框架对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超越了原来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产品”性质,将教育界定为需要全世界集体努力的“共同利益”的核心,这意味着教育成为全球的共同利益和责任。中国教育是世界教育大家庭的一员,办好自身的教育本身就是承担了责任,为这个大家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主动参与世界教育的治理,在理念形成、标准制定、治理范式、效果评价等方面发出中国声音,也是为世界的“共同利益”作出中国的努力。所以,首先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中的教育事务,承担国际组织相应的任务,为国际组织输送中国人才,成为世界教育治理的主体之一;其次,要在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办学或境外办学,完善留学制度,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共建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再次,要开发一流教育资源,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工具,发出中国声音、推出中国方案;最后,也要加强对世界教育发展的援助,对帮扶世界贫困人口,促进世界公平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体现中国的担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