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师而后兴国: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战略思考-凯发游戏

 强师而后兴国: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战略思考-凯发游戏

教师教学发展

强师而后兴国: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战略思考

时间:2018-09-17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   作者:陈虹岩   点击: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国家把教师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教师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教师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是应该深刻认识的; 教师教育该走向何方是应该认真思考的; 教师教育该怎么走是应该创造性地探究的。

一、意义认识: 强师而后兴国,教育助推发展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教师,实践领域是学校,最终指向是学生。教师教育包含入职前的高校师范 教育、入职教育、入职后培训等,是一种贯穿教师 生命的终身化系统化教育模式。教师教育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教师在教育行业能够真正发挥出教师 的基本社会功用,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 独立健全的人格,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对于教师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应从三个层面去理解:

1.从国家发展的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如何建设一支让人民满意,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队伍,是社会对于教师教育的基本要求。“现在是空间上扁平化的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的趋同,更是提醒每一个民族国家 注意民众的国家认同,注意维护文化的独特性和 文化认同。谁也不想在这个多元化时代放弃自己的国家身份特征而被他人同化”。我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伴随发展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必然无法避免,教育必须肩负起 时代赋予的使命,把培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的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完成好,坚守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文化壁垒,这都需要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把国家发展纳入教育结构改革中,教师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跟随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步伐。

2.从教师教育的实施者层面。教师发展既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学校总体发展 中处于十分关键的战略地位,也是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升质量和水平的基础; 它既关系到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也涉及教师个人事业 发展的达成; 它既直接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质量相关,也与教 师本身人才培养能力是否吻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发 展的需求相关。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对于职业的认知和认同程度,认知和认同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发展和教育成效,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目标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和知识传输这一层面,必将会导致教师发展不能与社会、学校、学生的需求相适应。“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单要把教师看作一个职业,更应该把它当作人生目标和追求去做。只有教师把教育当成崇高的事业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去完成,把教育精神实质及内涵变成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追求看待,在教师发展中,教师所获得的不单是自身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了学生的精神生命,把文化、思想、理念延续传承下去。教师教育要把培育教师高远的价值追求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帮助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3.从高校本身发展层面。各高校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的主体。学校要充分认识本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机构,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创新工作,把教师教育发展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各高校要研究教师成长的规律, 根据本校教师的特点,结合学校定位和发展规划,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指导和检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高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认识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准确把握教师之于高校的根本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师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强化剂和助推剂的作用,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高校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制定教师发展的规划,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发展需求,满足个性化的学生及教师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教师教育为高校发展提供人才的需求。

二、方向认识: 关注时代变迁,关注意识形态, 关注专业发展

1.当教育遇到新时代。教师教育对于教师的培养要与时俱进,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新技术的兴起也在逐渐瓦解当前的教育格局。当前,教 师教育亟须摆脱单一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进修模 式。除了专业知识培训以外,还要更多地增加信 息化能力的培训,如慕课的建设、翻转课堂的设计、微课的录制、创意ppt课件的制作、云班课的使用、在线大学的分享等。培训的内容要包括新 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培训,如探究式、任务型、问 题导向、研究型、磨课、混合式订单式学习 等。2014-2017 年,美国新媒体联盟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共同研究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多次强调了促进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趋势,不断提及基于数据的学习与评估、移动式学习、自适应性学习、智能评分系统、虚拟及远程实验室等。面对这些应接不暇的变化,教师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2.让培训抓住根基。加强师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更是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思想保证,但是从目前的教师教育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幼儿和中小学教师入职前的教育主要集中于师范院校范畴; 高校教师教育多是专业化较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入职前教育无论是

是中小学教师,或者是高校教师,虽然经历过实习见习等实践环节,但是从培养方式来看,意识形态领域并没有相对系统的评估,走入岗位后导致准入门槛低等弊端。入职教育更是鲜有深入意识形态问题,针对入职教师群体的教师教育模式多集中于岗前集中培训的方式,集中开展的岗前教育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审核机制,由于当前各层次的学校教师紧缺,匆匆上岗的情况时有发生,此种现象也是教育过程中的隐患。入职后教育则多集中于以学校为单位的校内或是校际集中开展的集体培训、进修等,其辐射面并不能达到全覆盖,入职后的教师教育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的自主行为,是否继续深造,对于教师这一份职业是否有自己的规划,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教师的职业信仰和认知是否始终如一都是变量。

纵观当前教师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师行业的

弊端、隐患还是变量的产生根源在于教师教育过程未能把意识形态建构放在核心位置、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不够健全而引起的,导致教师对于自己的社会职能认识不够透彻、角色的定位不够准确、信仰存在动摇等现象。因此,教师教育要把职业定位和理念贯穿始终,引导教师适应时代发展变革,正视自己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社会职能、明确角色定位; 作为教师最核心的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只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所有教师都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建设渗透其中,在保证业务知识及时进行充实和更新的同时,教师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应具备的职业信仰,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让专业发展成为个性发展的前提。只有认

识到教师专业能力的范畴,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基本功用,为个性化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和前提保障。一是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师范类院校的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适时提高师范院校的生均拨款和师范类专业首批录取等政策已经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及,在此不再赘述。二是从高校层面,要整合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专业功底扎实,发展 潜力巨大的教师队伍。同时通过激励政策,促进教师学历提升、科研提升、教研提升。伴随时代的发展,对于教师教育教学及专业能力的提升有了更加严格和系统的要求,在“互联网 ”视域下,教育已经完全突破了校园的围墙,迫使教师在专业 化的道路上必须大胆改革,面对专业和职能的新 挑战,教师的个性发展不可避免。教师的个性发 展是一种自觉意识,更是个体需求,教师的个性化 发展要在教师专业能力稳固的前提下进行,离不 开国家和高校的方针政策的方向性引领,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和同事师生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师的个性化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延伸 和再发展。

三、方法认识: 关注模式改革,关注机制建设

1.把学生需求纳入教师教育机制中。我国目 前的教师教育还是以中小学及幼儿教师u-s(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 合作的模式为主,在新形势下,应该关注教师精神成长,运用协同创新模式,把教师、社会、学生和学校有机融合在一起,去中心化 和单向度,紧紧把握文化、思想建设这一核心内涵,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协同合作,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合力,提高全体教师 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需要。

以“去中心化”为例: 教师在教育结构中的位置应该 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或是学生中心的对立模式,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形成一种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学生对于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知识获取、心理依靠、政治引领、文化认同等综合 在一起,突破了知识获取的单一需求,而这一多元 化需求则需要教师教育模式与之相适应。多元化 的需求对于教师教育而言,则需要脱离传统的教 育理念,把所谓的教师或是学生中心化的思想抛 开,让教师在教育培训中能够做到“把教师学生放在一个实践场域内”,不局限于书本课堂教学,无论在校园内外,都要保持一种良性互动,明确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领者和解惑者,而学生对于教 师的需求是教师能够成为精神领袖。

2.把评教反馈纳入教师教育机制中。社会需求和学生满意度既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也是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完善的驱动力。评教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能够“整改”,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解 决问题。纵观当前的评价模式的指标不难发现, 多指向于教师,强调的是“教”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学”的反馈没有相应列入评教体系中; 从评教的价值取向上来看,遵从的是“以教师发展为 本”,虽然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都是评教的核心人员,以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是评价的核心意义并没有完全实现。面对这一现 实,教师教育要明确的是: 学校的组织系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结构,虽然由教师、学生、管理者等组 成,但是该系统还存在多种组合方式和职能间界 限模糊的情况。教师教育想要达到预期的评教结 果,就需要学校内部协调进行,其中,校院协同是 为了在制定评价标准和执行时做到上下目标理念 一致; 参与评教的群体间协同,是共同参与指标体系的建构; 协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科学评教,为了在协同中客观面对反馈结果并进行改革。

1.把文化建设纳入教师教育机制中。此处所说的文化建设,包括文化素养和职业文化两个方面,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行为模式。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素养所指的是一个人的涵养、修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指的是教师在知识、道德、文化底蕴等层面的综合素质。渊博的知识固然不可或缺,但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教师职业来讲更为可贵,当今社会,教师群体中不乏存在小部分过分追求职称和学历提升而忽视文化素养建设的问题,更为恶劣的是存在部分学术和学位造假的情况; 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品位也是教师文化素质建设需要注重和培养的方面。教师教育要充分识到教育过程中教师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跟踪培训和引导。只有这样,才 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职业文化主要侧重的是国家、社会和 学校能够为教师提供管理政策及价值引领,以及 教师的自我形象和行为模式。当前,对于教师的 审核和准入模式,主要集中于考试和试讲相结合, 教师间的互动和交叉结合机制以及相应的政策扶 持还不健全,这就需要在政策方面加强教师教育 的管理体制、专业发展方面的机制建设,用政策等 行政手段促进教师职业文化建设,以期更加适应教师教育的发展。在价值引领上,要求教师教育在教师的职业文化建构中,注重学术、学科文化、价值观念和职业操守的培养,引导教师注重自己 内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学校是各种思潮理念的聚集地,在各种观念的冲击下,教师很容易迷失自我。

教师教育要正视这一现实,找准教师职业文 化定位,在教育和培训中,把价值引领作为重点去完善。就教师的自我形象、行为模式来说,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注重和建立适合教师职业和自身特点的职业形象,是与教学环境相契合的个人形象、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的总和。除了教师教育机制所 提供和赋予的文化建设以外,教师还要有自我文 化建设的自觉,而且有批判反思的自觉,培养判断 和甄别的能力,做到自我教育与教师教育相融合, 进而构建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