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教育学科的发展基础与未来期待-凯发游戏

 我国教师教育学科的发展基础与未来期待-凯发游戏

教师教学发展

我国教师教育学科的发展基础与未来期待

时间:2018-06-01  来源:《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作者:肖正德   点击:

 

我国教师教育学科的发展基础与未来期待

[摘要] 2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取得长足的进展,初步构建了学科知识体系,着力建立学科规范制度,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丰硕的学术成果,这为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尚需在以下几方面努力:加强学科制度建设,孕育学科发展文化;构建学科创新机制,激发学科发展活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植学科发展根本;坚持研究理论立场,执守研究实践品格。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学;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相对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而言,教师教育学是其中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肇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的教师教育改革,距今只有近20 年的历史。近20 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不仅在理论层面形成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且也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教师教育学科的发展基础进行分析后,指出其未来走向,希冀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提供益鉴。

一、我国教师教育学科之发展基础

20 年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无论是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还是学科规范制度建设,无论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还是学术研究成果呈现,均取得显著的成绩,这为教师教育学科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形成数量可观的教师教育学科群,奠定了教师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基础“学科群”是围绕一个具体的目标和任务,由若干个同类学科或跨门类学科集合而成的学科群体,它是学科专门化和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知识的急遽发展导致知识的专门化;另一方面,知识范围的扩大也带来知识的综合化。在知识专门化和综合化的历史境遇下,我国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正在由一门学科发展成为一个数量可观的学科群。在教师教育学科分化方面,开辟了教师教育课程论、教师教育教学论、教师教育模式论、教师专业成长论、教师教育标准论、教师教育制度论、教师教育评价论等研究领域,出版了《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朱旭东、李琼)、《教师教育模式研究》(靳希斌)、《教师教育课程论》(王艳玲)、《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等)、《教师专业发展》(连榕)、《教师评价》(芦咏莉、申继亮)等相关著作。这些因教师教育学科分化而创辟的新研究领域,不但促进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入,而且给教师教育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不断分化的同时,教师教育学科又与相关横向学科综合、交叉和渗透,形成教师教育哲学、教师教育史、教师教育伦理论、教师教育文化论、教师教育政策论、教师教育管理论等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出版了《教师教育哲学》(舒志定)、《中国师范教育史》(马啸风)、《教师伦理学专题》(檀传宝)、《教师文化的嬗变与建设》(车丽娜)、《教师管理论》(王守恒、姚运标)等相关著作。教师教育学科与相关横向学科“联姻”形成的学科群,不仅在量上扩充了教师教育学科的内容和结构,而且使教师教育学科在质上得到新的提升,也通过相关学科有关理论、学说成就的吸收与借鉴,拓宽、充实了教师教育学科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在教师教育学科群逐渐形成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教师教育学这门新兴二级学科的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知识体系。

(二)着力教师教育学科的规范建立,奠定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制度基础学科制度是学科规范体系及其物质的体现,它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制度化进程,对稳定学科队伍、增进学术交流、保障学术繁荣、促进知识的生产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20 年来,我国着力进行教师教育学科规范建设。一是成立教师教育学会。2003 12 9日,经教育部同意、民政部批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简称“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正式成立,它是面向广大教师教育研究者、教师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的群众性学术组织。目前,该学会正在发展壮大,为教师教育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提供了服务的平台。二是设置教师教育专门研究机构。在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制度建设中,已设置了各级教师教育专门研究机构。如,成立于2004 11 月的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系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 年,是从事教师发展研究的专业性智库,主要为中国教师发展方面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等,系省级或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活动也比较活跃,是地方教师教育研究的重镇和教师发展的专业性智库。三是创办与开辟教师教育研究专刊、栏目。创办专门学术刊物,开辟相关研究的栏目,促进学术繁荣,是学科发展之重要事业及主要活动方式。国内教师教育研究的专门刊物有《教师教育研究》、《当代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学报》、《教师教育论坛》、《教师发展研究》等教师教育研究专刊。同时,《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教育综合类学术期刊相继开辟了“教师教育研究”栏目,定期或滚动发表教师教育研究成果,为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园地,促进教师教育学术研究的繁荣,力推教师教育学科发展。

(三)培养教师教育高层次专门人才,奠定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队伍基础初创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学科缺乏一支强有力能支撑起这门学科发展的专门研究队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研究水平方面,我国教师教育学科研究队伍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教育学科发展。为了改变教师教育学科队伍薄弱境况,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教育学专业化队伍,我国教师教育学科非常注重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教师教育学专业(方向)硕士、博士培养单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北京师范大学率先从2002 年开始设立教师教育方向的博士点,开始招收与培养教师教育政策、比较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三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相继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属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与培养教师教育原理、教师教育政策、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另外,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在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下属、东北师范大学在比较教育学二级学科下属、山东师范大学在教育学原理二级学科下属设立教师教育或教师发展研究方向,招收与培养教师教育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国有资格招收与培养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单位达9 家,每年的毕业生达20 余名。这些新生力量,大多充实到教师教育研究的队伍之中,壮大了教师教育学科研究队伍,增强了教师教育学科研究力量。此外,全国还有20 余家单位招收与培养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每年的毕业生有上百名,培养了一大批能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学从事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工作或从事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教师教育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初步解决了教师教育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奠定了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队伍基础。

(四)出版与发表了一批代表性论著,奠定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近20 年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一是出版了一批系统引介国外教师教育理论与经验的专著和译著,叩启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之大门。《国际师范教育比较研究》(陈永明)、《比较教师教育》(肖甦)、《国际比较视野中的教师教育》(赵长林)等是近20 年我国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同时,又有一批学者翻译了国外教师教育方面的专著,如杜殿坤翻译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袁一安翻译了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方雅婕翻译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 条建议》。国外教师教育理论与经验的引介,对于我们了解国外教师研究的最新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师教育改革举措与经验,推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示作用。二是编撰与出版了一批本土的教师教育学专著、教材,发挥在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的奠

基作用。在教师教育学初创阶段,一些学者致力于我国教师教育学专著、教材编撰与出版工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如《教师教育学》(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金忠明)、《教师教育论》(周洪宇)、《教师教育概论》(汪文贤)、《教师教育概论》(李进)等是近20 年来国内出版的一批教师教育学代表性之作。这批著作、教材在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方面具有奠基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三是编撰与出版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教育系列丛书,将教师教育研究推向深入。近20 年来,国内出版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教育研究丛书有朱旭东主编的“京师教师教育论丛”、钟启泉主编的“教师教育论丛”、陈永明主编的“新视野教师教育丛书”、周南照主编的“国际教师教育丛书”和肖正德主编的“人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论丛”。上述丛书围绕不同的主题,深入研究教师教育各大领域,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与此同时,我国一批学者还发表了多篇关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对教师教育学的概念与特征、研究对象与任务、学科属性、知识体系等做了具有开创性的探索,在教师教育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20 年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深化了教师教育的理论,奠定了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教师教育学科之未来期待

20 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尽管取得显著的成就,但尚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坚定发展的信心,但又要正视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困难,找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加强学科制度建设,孕育学科发展文化

学科文化是学科的灵魂,是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科制度是学科文化的一个主要构成层面,是影响学科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未来教师教育学科建制尚需在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属正式建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只有教师教育获得二级学科单独建制,其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和教授席位、职称方能设置,这是最根本的。二是切实加强教师教育的专业学位制度建设。当下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硕士点还不多,博士点更为少见,一些培养单位仅是采取在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下设立教师教育相关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生、博士生。故此,很有必要在硕士研究生以上层面独立设置“教师教育”专业,适当增加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扩大教育博士招生规模。三是完善教师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近20 年来,我国学者虽然对教师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探索,但这些探索在构建教师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方面尚欠完备。为此,要加强教师教育研究,进一步探索教师教育学科的概念、学科属性、知识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构建完备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四是进一步扩大专业协会的影响力。自从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成立之后,各地相继将“高等师范教育学会”更名为“教师教育学会”,成为教师教育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今后仍需进一步扩大其在学校变革、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发展、科学研究、政府决策等领域的影响力。概言之,唯有成熟的学科建制才能健康地孕育学科文化,方能提升学科软实力,方能促使学科趋向成熟。

(二)构建学科创新机制,激发学科发展活力

要激发教师教育学科发展活力,保证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成效,既要对其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又要系统构建其创新机制。一是寻求自己的学科归属,构建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认同机制。因当下我们在引介国外教师教育理论成果的同时,尤需做本土化、独立化的理性反思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形塑学科发展的自我认同机制。同时,教师教育学科要寻求自己的学科归属,厘清自己的学科边界,巩固自己的学科领地,构建自身知识体系,促使学科走向成熟与完善,努力构建学科的“他者”认同机制。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教师教育学是一门以教师为独特研究对象、由多种学科整合而成、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应用型新兴学科。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学所需要,是要以解决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普遍关注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动力机制。三是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协同机制。在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境遇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行跨学科研究已经演变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教师教育学科同样诉求打破本学科壁垒,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学科发展的协同机制。未来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要有效地吸纳其他学科的人力资源,打造一支站在多学科视野中对教师教育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学术队伍。四是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研究平台,构建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交流机制。全球化诉求教师教育研究必须打破国家、民族与疆域、领域的界限,基于全球视野及时了解国际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最新趋势和前沿动态,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与对话,努力构建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交流机制,更好地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植学科发展根本

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及教师教育的转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变革传统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代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便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也是培植教师教育学科发展根本的一项关键举措。一是提升教师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培养教师教育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办公厅《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72020 年)(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国家定期公布高等学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情况,鼓励支持高等学校设置教师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这既是满足社会对优质教师高端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充实教师教育学科人才队伍、促进教师教育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是争取在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培养教师教育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信息社会要开展技术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教师教育学科完全可以此为契机,着力培养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宽学科口径、厚专业基础、高综合素质、强职业技能”复合型高级人才,促使我国教师教育学科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交叉学科。三是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未来卓越教师。21

纪追求的是卓越教育,卓越教育诉求卓越的教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卓越教师,成为教师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四)坚持研究理论立场,执守研究实践品格

学科建设是建基于扎实的研究工作之上的,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切实重视并加强研究工作。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研究过程中,存在重理论研究抑或重实践研究的悖论。理论研究者习惯于埋首书斋沉醉于纯粹的学理讨论而对教师教育的实践缺少关照,以致教师教育理论指导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的功能发挥不佳;重实践研究者习惯于从教师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供具体的操作策略而忽视教师教育研究与创新,深深地打上了问题性研究偏向的烙印。这样的研究对教师教育问题的分析往往流于简单的现象解释,对教师教育问题的解决仅仅停留于经验介绍,不可能揭示教师教育的基本矛盾与普遍规律,从而导致教师教育研究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学科建设理论认为,理论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生命源泉和重要内涵,一门独立的学科离不开相对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同时,研究者也要紧密结合实践,以鲜活的实践来滋养学科发展土壤。未来教师教育研究,一方面要坚持理论立场,将理论创新置于核心位置,以有效解决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忽视理论的问题,扭转教师教育研究范围广而系统性不足的局面,揭示教师教育的基本矛盾与普遍规律,对教师教育发展做出规约,改变仅是“ 求用”的研究,加强“ 求真”的研究,为我国蓬勃发展的教师教育实践提供科学化、体系化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要执守实践品格,将目光投向鲜活的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实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