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凯发游戏

 “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凯发游戏

“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

时间:2021-12-03  来源:   作者:   点击:


王新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做“好老师”、成为“大先生”的师德师风建设标准、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党和国家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政策为依据,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高校良好师德师风的意涵,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主动性。要遵循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建设方法。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标准看齐,向“人民教育家”等榜样学习,做“大学问”,怀“大爱心”,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好老师,争做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先生”。

关键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好老师;大先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个“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又提出了“大先生”的概念,期望高校教师成为“好老师”,争做“大先生”,明确了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更高要求和基本路径。我们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精神,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高校良好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掌握其科学方法,培养优良的师德师风,才能切实承担起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师德师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据不完全统计,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到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系统全面论述师德师风建设的就有8次之多。其中,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以下重要论述。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做“好老师”,成为“大先生”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中,从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话至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好老师”的标准一以贯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提出了“大先生”这个概念。这充分表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是向“好老师”看齐,向“大先生”的目标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什么是“好老师”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将师德放在重要的位置。高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理想信念”,“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用好课堂讲坛,守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有理想信念”是对高校教师师德的政治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品德。

二是要有高尚的公民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高校教师应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有正确的观念和行动,见贤思齐,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是要有优良的职业道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关爱学生”两个重要方面。他强调“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好老师”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的时候提出希望老师们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成为“大先生”,首先要做“好老师”,这既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再次强调了这段重要论述,这是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提出的要求,彰显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发表重要讲话时再一次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他指出,“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向教师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时,指出了教师个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基本方法,即“四个统一”。最后要求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既要有制度,也要开展日常的教育督导。

二、党和国家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政策

进入新时代以来,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法律法规文件,就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做了以下规定。

(一)高校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

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明确规定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是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准则。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指出,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职责是立德树人,基本素质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

上述三个文件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高校教师的共同要求,其规定都是基本的师德规范,也是高校教师的必备条件。

(二)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

教育部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并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还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2018年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除了从正面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十个方面的要求外,还规定十个方面的禁行行为。当然,除了这十条禁行行为外,还不得有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这是高校教师不能触碰的底线,如若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不仅将在道德上受谴责,还要受到校规、校纪、党纪甚至法律的制裁。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教育部等有关部委的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其二,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突出课堂育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突出典型树德,持续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其三,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彻于教师管理全过程。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其四,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强化地位提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强化权利保护,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强化尊师重教,厚植校园师道文化;强化各方联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有关规定,将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细化为工作方针和指南,不仅明确了师德的标准、师德禁行行为的红线,还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措施,这为高校教师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明确了努力方向,对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了具体要求,是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依据。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良好师德师风的意涵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校的基本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更是教师的本分。

(一)优良师德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最为特殊的职业道德,也是最为重要的职业道德,它调整两个重要的社会关系。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成年人与青少年的关系,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师年龄大、阅历深,社会经验丰富,而大学生大都刚步入成年人行列,从法律上讲,还没有完全或者刚具有法律行为能力。因此,在师生关系上是“师强生弱”,如果教师道德败坏,欺凌弱小,不仅无法实现教育的功能,还会严重侵害学生的身心。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自律,必须品德高尚。二是国家、社会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国家、社会让教师群体从事教育工作,实际是把国家、社会的未来托付给教师,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崇高的使命与责任。因此,国家、社会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他社会关系无法比拟的。国家、社会一方面应当善待教师,另一方面要对教师的人格、品德、知识、技能提出特殊的要求。

优良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学生思想的人。教师传授的思想不仅要先进,教师的人品也应该令人信服。即教师必须是“有德之人”。此外,教师的“才能”增长也有赖于德,无德的学者将会才智枯竭。因为做学问需要“清心”,清心之人必“寡欲”。无德之人有很多不正当的欲望,影响其研究真学问。所以,“德高人为师”,教师的使命决定了教师必须有德;“德重学子信”,德重之人可亲,亲则信,信则灵,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的道德水平;“德厚才精进”,有德之人的学问能够与日俱增,无德之人的才智将会随着欲望的膨胀而枯竭。

(二)良好师德师风是实现新时代高校教师使命的基本保证

新时代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到2035年还有14年,到2050年还有29年时间,因此,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或者说生力军,这一代人能不能培养好,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要把这一代大学生培养好,关键在高校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这就是新时代高校教师肩负着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教师能否完成好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关键看是否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克服教师队伍建设短板弱项的必要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集中体现在师德师风方面。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方面呈现出以下问题:在学术风气方面,有的教师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有的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买卖论文;在教学方面,有的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在课堂、论坛、讲座、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散布虚假、不良信息,甚至随意散发违背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言论,误导学生;在品德修养方面,有的教师道德败坏,对学生性骚扰,收受学生及其家长礼品礼金,为学生入党、升学提供非法的便利。这些现象严重败坏了高校教师的形象,诱发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阻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所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到国家事业的发展和民族复兴,也关系到千千万万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切身利益,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四、掌握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方法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也属于伦理学的科学范畴,需要遵循科学规律,不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教师个体,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教育科学的规律和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制定制度和措施,另一方面要遵循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师德师风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方法,才能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做得更好。

师德师风建设属于教师美好品德的培育,其与所有品德建设的伦理学方法一样,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善制度,二是道德教育,三是道德修养。完善制度是基础方法,道德教育是外在方法,道德修养是内在方法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方法: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是培养优良师德师风的基础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对于制度建设发表了很多重要讲话,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作风与品德修养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制度。邓小平同志这个论断说明了制度建设在品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之上,这是基础。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却要求教师们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本末倒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与师德师风建设相关的高校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二是科学规范的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考核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三是理性适度的职业道德规则;四是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制度。以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一些高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有关系的。如“唯论文”的科研考核指标,迫使高校教师产生急功近利思想,忽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薪酬过低可能使一些高校教师校外兼职,去争取额外的收入;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要求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和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完成同样的科研任务,导致一些公共课教师抄袭、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等。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外在方法: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是指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的各级领导、教师行业协会等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内在美好品德的培养方法。它主要包括:言语教育、奖励惩罚、以身施教、树立榜样等四种

1.言语教育。言语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语言向高校教师传授师德师风相关知识、师德师风建设智慧,以提高其个人师德认识的伦理教育方法。对高校教师进行言语教育旨在使他们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掌握师德师风建设的知识和方法,但还不能一定让他们产生积极培育良好师德师风的动机,这是言语教育的局限性。此外,由于高校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自学能力,言语教育应当更加实事求是。那些不切实际、唱高调式的言语教育,会使高校教师产生反感情绪,降低甚至破坏言语教育的功能。

2.奖励惩罚。奖励惩罚可以激发高校教师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动机,避免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行。高校教师的奖励包括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实施的奖励与社会舆论实施的奖励两种。前者属于“权力奖励”,包括授予荣誉称号、晋升职称、职务、发放奖金等;后者属于“舆论奖励”,包括致送表扬信、锦旗,公众媒体“点赞”等。惩罚包括国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惩罚和社会舆论实施的惩罚。前者称为“权力惩罚”,包括行政、党纪处分、通报批评等;后者称为“舆论惩罚”,包括社会舆论的否定性评价、社会谴责、网络批评等。不论是权力奖惩还是舆论奖惩,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与高校教师的声誉、物质利益挂钩,所以“奖惩是每个人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需要的根本动因、根本动力:这就是奖惩必定使人欲求美德而避免恶德的原因,这就是奖惩之为使人欲求美德的道德教育方法的根据”

3.以身施教。以身施教是各级领导干部、高校及其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负责人,通过自觉躬行言语教育的内容及道德规则,使高校教师受到感染从而自觉遵行高等教育职业道德规范,培养良好师德师风的教育方法。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施教可以提高言语教育的说服力,坚定受教育者的道德意志,树立道德榜样。反之则破坏言语教育的功能和效力,使受教育者产生教育者虚伪的认知,形成受愚弄、受欺骗的心理,产生反感情绪,破坏其培养美德的情感,动摇其道德意志。高校教师知识丰富,信息灵通,比一般人更熟知国家法律和政策,有国际视野,批判性思维能力强,特别注意对实施教育的人“听其言、观其行”。如果对他们进行师德师风言语教育的人,说得好,行得差,将会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极其消极的负面影响。在现实中,有的高校领导在台上大讲“立德树人”“无私奉献”,但到评职称、分房子的时候,就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广大教师争利,这样的师德师风教育者如何能令教师信服?

4.树立榜样。树立高校教师学习的榜样是“培养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树立榜样就是通过推出模范人物,使受教育者的道德理想现实化、具体化和明确化,克服言语教育等教育方法的抽象、笼统和模糊的缺陷。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树立榜样可以使人模仿榜样的所作所为,不断向榜样靠近,从而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如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好老师”“大先生”的政治标准、学术标准和道德标准,学术界做了很多阐释,一些高校教师总认为这些标准距离自己很遥远,不清楚如何去实现。但是,如果我们说黄大年、高铭暄、于漪、卫兴华就是“好老师”“大先生”,很多老师,特别那些熟悉他们的高校教师,立刻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有了学习的具体对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用人来建树”。树立榜样可以使受教育者模仿道德榜样的言行,这是品德培养的“最佳路径”。

言语教育、奖励惩罚、以身施教和树立榜样,这四种师德师风培养的基本方法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方可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成效。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方法:教师个人品德修养

教师个人品德修养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方法。按照伦理学原理,结合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践,教师个人品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是主动学习、树立志向、认真实践和不断反省。

1.主动学习。高校教师是最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群体,为了完成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几乎都在主动学习,以保证自己处在知识的前沿。然而,高校教师大多在获取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对个人师德修养方面的主动学习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加强“道德学习”,以不断获得道德知识、道德智慧,提高个人师德认识水平。主动进行师德学习,重点是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发布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系列文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听取榜样人物的道德知识和智慧传授,参观考察道德教育展览等其中,阅读伦理学等书籍也是获取理性道德知识的重要方式。

2.树立志向。树立志向就是为自己的师德修养设定目标。古人讲“志存高远”,志向越远大的人走得会越远,越可能干成一番大事业,不立志或“立小志”的人,品德修养就不可能达到一个高尚的层次,也难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新时代高校教师承担着伟大光荣的历史使命,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树立做“好老师”“大先生”的志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伦理学原理认为,立志才能长久,不立志必将反复。高校教师树立志向后要长期坚持,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个人的行为只有长期遵守道德才能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

3.认真实践。高校教师树立做“好老师”“大先生”的志向后,就要认真实践,使自己永远走在师德修养的路上,不断地向“好老师”“大先生”靠近。在认真实践做“好老师”“大先生”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端正做“好老师”“大先生”的感情和欲望。做“好老师”“大先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为了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不断地在教书育人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做善事、好事,及时改正不符合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规范的言论和行为,如果做了错事,要赶紧改过来;要学会慎独,即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行为符合高校教师的身份、地位和职业道德规范。

4.时常自省。自省就是个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所进行的自我审视和检查。自省要经常,即使做不到一日三省,至少要三日一省。如果长期不自省,品德修养就可能止步不前,甚至还会滑坡。自省的方法有很多。核心方法是自我审查、自我评判。评判的标准是自己所立的道德志向。自省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违背道德,将遭受内疚感、罪恶感和悔恨的痛苦折磨,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会感到愉悦和快乐。高校教师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等有关部委的规定作为标准,时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检查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在向“好老师”“大先生”目标迈进的道路上,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通过时常自省,不断提升师德修养水平。

五、如何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当立志做“大先生”,不断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切实地担负起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要做到以下四点:向标准看齐;向榜样学习;做“大学问”;怀“大爱心”。

1.向标准看齐。这里所说的标准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高校教师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提炼出来的,即“大先生”。“大先生”主要有四个标准。一是政治标准,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这个标准很高,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应具有的政治标准。二是学术标准,就是研究真问题。真问题就是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这个学术标准,实质是站在世界学术前沿,致力于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真问题、大问题。三是道德标准,就是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指导学生,更要在做事、为人上指导学生,作学生的示范。“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这个要求内涵丰富,标准也很高。四是职业标准,就是要求高校教师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既要做经师,也要为人师。

2.向榜样学习。作为榜样的模范人物,是鲜活的美德形象,是可亲可敬的同仁,是可以模仿的典范。谁是“大先生”?历史上德高望重的“大先生”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慰问、称赞过不少“大先生”,如陈仲韩、陈秋影、汤一介、李保国、黄大年,还有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高铭暄、卫兴华,等等,这都是高校教师的楷模。他们有四个共同特点:一是对党、对国家无比热爱与忠诚,追求教育事业的最高境界。二是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致力于研究真问题、大学问。三是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的热爱与忠诚,勤勉奉献。四是坚韧不拔的学术品格,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和无可争议的学术成就。这些“大先生”成为高校教师当之无愧的学习榜样。

3.做“大学问”。成为“大先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学问要大,如果没有“大学问”,工作平庸,肯定成不了“大先生”。品德与才学相辅相成,没有大德很难有大才,没有大才也很难成大德,大德和大才往往相伴而生,做“大学问”是做“大先生”的必要条件。在知识爆炸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使命。做“大学问”包括研究“真问题”。高校教师做研究,要着眼于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高校教师应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4.怀“大爱心”。做“大先生”还要有大爱之心。人们眼中的“大先生”都是可亲可敬的。所谓“可亲”是因为他们都有仁爱之心;所谓“可敬”是因为他们都有爱国之情。“仁爱之心”使“大先生”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忠于教师职守,立德树人,对学生给予无私奉献和关怀;“爱国之情”使“大先生”对党和国家无比忠诚,把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作为终身事业,不断创造出惊人的业绩。欲做“大先生”,就应不断增进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