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下发关于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以确保全国近3亿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服务机构和企业为广大师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以保障“停课不停学”。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考验。由于学习空间从线下转换到线上,这必将暴露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种问题。但与此同时,居家学习促进了广大师生在线教与学习惯的养成,为促进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重大机遇。
在线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成为了疫情期间支持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师作为在线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对开展在线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使教师面临着教育技术应用的现实挑战。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提高,在实战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成为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最现实、最有效的推广路径。通过了解教师在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提高在线教学效果,并为疫情后开展在线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湖北省作为疫情的重灾区,湖北省教育厅提出“省级统筹、地方为主、分类实施、确保安全”的组织原则,要求开展以“在线直播课堂、网络点播教学、电视视频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和集中辅导答疑”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在线教学和居家学习活动。为了解湖北省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实施情况,研究团队对湖北省的大规模在线教学现状开展调查研究,以了解在线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了解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及接受度现状;(2)中小学教师开展在线教学存在哪些问题;(3)针对在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续在线教育工作该如何解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范围
为了解湖北省“停课不停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线教学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研究团队面向湖北省13个市(州)展开调研,调研对象涉及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小学教师。为确保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研究对象的选取涉及省会、地级市、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各学科教师。访谈对象的选择遵循便利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等原则,选择武汉市、黄冈市、咸宁市等地15名教师。
(二)研究分析框架与研究工具
基于研究问题,研究团队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居家在线教学的政策文件和初步实施情况,初步编制了《“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为提高问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研究团队向教育技术学专家、电教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咨询,并对问卷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完善。
最终正式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四部分:(1)教师个人基本情况调查:主要包括教师性别、教龄、学历、学校所处位置、所教年级和科目等基本情况;(2)教师在线教学行为及教学活动调查:主要包括教师在线教学终端、教学资源使用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活动开展情况;(3)教师在线教学接受度调查:包括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和使用意愿(behavioral intention)。(4)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采用客观题,以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形式调查。第三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尺度量表,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第四部分以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调查。
其中,第三部分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意愿量表均引用davis所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该模型最初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用于研究人们接纳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现已广泛应用至各领域的技术接受研究中,被证实可有效预测人们的信息技术使用意愿和行为。通过调查教师在线教学的接受度,有助于人们理解教师对开展线教学的接纳能力,为今后组织在线教学提供参考。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作为探讨人们的技术接受和采纳行为的两个决定性关键因子,分别表示个体对使用某种技术以提高工作或生产效率的确信程度和个体认为使用该技术所需付出努力的程度。在此研究中,感知有用性表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在线教学效果和效率的认同度;感知易用性表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难易程度的感知。而行为意图作为预测个体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去使用某种技术,在本研究中表示教师愿意采纳和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的意愿。
教师访谈提纲主要从教师开展在线教学使用的平台和资源、教学模式与活动开展情况、家校沟通、在线教学效果与面临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在线教学的期望和建议等角度设置了12个结构化问题。
(三)研究数据采集
鉴于教师居家在线教学且调查样本较大,调查问卷通过公共在线问卷平台问卷星(http://www.sojump.com)进行发放。在省、市、县电教馆的支持和协调下,研究团队将问卷发放至各学校教师工作群,调查日期为3月12日至3月19日,共收回问卷59203份,剔除填写时间小于120秒且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59156份,有效率为99.92%。与此同时,教师访谈主要以远程访谈的形式进行,通过电话或微信语音的方式开展。访谈过程中,研究团队在事先征求教师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并文字记录,访谈完成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
三、教师在线教学行为及接受度现状
(一)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统计
由下页表1可知,在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59156名教师中,男教师19072人,占比为32.24%;女教师40084人,占比为67.76%。男女教师比例约为1:2,符合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分布。在教龄分布上,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均有分布。其中,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占比居多,约为45.13%,其次为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占比约为五分之一。在学历分布上,学历为本科的教师最多,占比为69.80%;其次为大专学历,占比为22.62%。在教师所在学校的位置方面,城镇教师占比54.95%,农村教师占比45.05%,比例接近1:1。在教师所教学段方面,小学、初中和高中均有分布,其中小学教师最多,占比超过50%,高中教师占比最少。
表1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二)教师在线教学行为及教学模式分析
i.教学终端使用情况
从教师使用的教学终端类型来看,81.27%的教师采用智能手机作为主要的教学终端,辅助使用便携式笔记本、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视机的比例为37.74%、19.82%、11.33%、4.14%。由此可以看出,智能手机因为其便捷性、高普及率等原因成为在线教学的主要终端,但从其功能来看,其支持教学过程的功能略显单一,会影响教师在线教学的效果。
2.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从教师使用的资源类型来看,教师自制资源最多,占比为51.79%,这反映出教师在线教学的主动性较强,能够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制作更加适切性的资源。此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的资源在此次在线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用占比分别为39.93%和29.30%。这说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此次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支持。同时,有28.37%的教师使用校本资源,该途径能结合本校特色进行教学活动,更加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此外,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的教学节目因为其覆盖范围广等原因,也成为疫情期间重要的资源(占比为13.02%)。
3.在线教学内容
从疫情期间教师在线教学的内容来看(如图1所示),有78.84%的教师根据春季课表开始讲授文化基础课程,这保证了疫情期间课程学习的正常开展。此外,针对此次疫情,教师还开展了防疫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也指导学生开展居家劳动、体育锻炼等活动。这说明教师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保证疫情期间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图1在线教学内容统计
4.教学模式与活动开展
湖北省教育厅在《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小学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网络教学的指导意见》中提供了五种典型教学模式:在线直播课堂、网络点播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电视视频学习、集中辅导答疑。通过调查发现,在线直播课堂和集中辅导答疑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占比分别为57.22%和53.72%。此外,近三分之一的教师以推送资源包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提出了挑战。采用网络点播教学的较少,仅占比14.23%。电视视频学习(占比14.89%)则为缺少信息设备或网络条件较差的教师和学生的在线教学提供了便利。这说明,不同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教学,因地制宜。
在教师所开展的在线教学活动方面,超过一半的教师均布置作业与批改(80.46%)、线上答疑与辅导(76.32%)和发送数字化学习资源(65.11%),这保障了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此外,还有62.66%的教师通过家校沟通,鼓励家长共同监督学生的学习。通过对教师访谈发现,低年级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易出现在线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与教师不配合的情况,因此更需要家长的监督和配合。
(三)教师在线教学接受度调査
教师在线教学接受度调查统计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各量表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均大于0.80,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调査发现,教师的使用意愿较高,平均分为3.29,表明教师希望今后开展在线教学的意愿较为强烈。其次为感知易用性,说明教师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比较容易。而教师对感知有用性得分为3.04,说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方面持中立态度
表2教师在线教学接受度统计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教师接受度在学校所在地的差异性,本研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3所示)发现,在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愿方面,农村教师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愿显著性高于城镇教师。这说明,农村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在线教学效果和效率的认同度以及开展在线教学的意愿更加强烈。这可能是因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在线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且易获取,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农村教师的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愿更强。
表3不同地区教师在线教学接受度统计分析
注:*p<0.05;***p
在感知易用性方面,城镇教师感知易用性略高于农村教师,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对于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的难易程度大致相同,这可能与教师在线学习平台的操作能力有关。根据笔者对教师访谈显示,在疫情期间,教育部门和教育企业均为教师操作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培训和相关凯发k8旗舰厅注册登录的技术支持,以保障在线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对于开展在线教育的难易程度接近。
为探究不同学段教师在线教学接受度上的差异性,本研究通过anova方差分析(如表4所示)发现,不同学段的教师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意愿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lsd事后检验显示小学阶段教师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意愿最强,其次为高中阶段,而初中阶段教师的接受度最低。
表4不同学段教师在线教学接受度统计分析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较为叛逆,独立自我意识开始得到增强,不希望受到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管教。而在线教学中,因为师生的物理空间分离的特点,就更增加了教师对初中生在线教学和课堂管理的负担。因此,初中阶段的教师在线教学接受度最低。而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高,相对减轻了教师在线教学的负担,因此教师在线教学接受度较高。而小学生一方面因为年纪较小,家长监督和家校沟通更加频繁,减轻了教师在线教学管理的负担;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具体为特点,数字化教学资源相比传统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教师的教学需求。因此,小学教师对在线教学的接受度最高。
四、教师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教师在线教学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主要聚焦以下方面:
(一)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是制约在线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障碍
通过调研发现,有73.87%的教师反映网络经常出现故障,制约了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由于此次在线教学人数较多,平台由于使用人数庞大,容易出现平台使用不流畅的现象,不能承受大规模学生同时上课。同时,有50.57%的教师反映学生网络环境较差,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参与在线教学。特别是乡镇地区,教师反映经常会遇到网络卡顿、视频播放不流畅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
此外,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智能手机作为教师在线教学最普遍使用的终端设备,其次为笔记本电脑。这说明,智能手机因其便捷性、易获取性受到广大的教师的青睐,在此次大规模在线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因屏幕小,将会给教师备课、教学实施和作业批改等环节带来诸多不便。
(二)教师在线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线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考察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的把握,更对教师如何将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具体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通过此次调査发现,教师因缺乏在线教学的设计经验和教学组织经验,使得在线教学仍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教师关于在线教学设计的问题反馈统计,有82.83%的教师反映难以远程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在线教育遇到最大的问题。师生在物理空间的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律能力以及意志力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开小差以及对待作业不认真等现象。此外,59.71%的教师反映课堂互动不充分。在线教学中,时空分离的本质决定了教学实践的关键是如何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这依赖于以媒体为中介的教学交互。但如果缺乏互动,就会导致学习者产生孤独感,阻碍在线学习的参与度。这些问题均体现出教师对于在线教学设计能力的缺乏。
(三)教师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是影响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重要因素
在线教学作为依托信息技术所进行的教学形式,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很大要求。虽然以往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已较为普及,但这些教学活动主要基于师生面对面的环境。此次调查发现,31.03%的教师反映操作平台和工具的能力存在难度,有28.82%的教师表示平台和工具使用较为复杂。
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包括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两个方面。在线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和科目,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资源和工具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进而提高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调查发现,城镇教师使用的资源以校本资源、自制资源和直播为主;而农村地区教师则较多使用国家级、省级和区域所提供的优质资源。这导致资源的个性化和适切性上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无法精确学情分析是在线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60.24%的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学习状态成为在线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面部表情、课堂回答等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在在线学习中,由于师生空间分离,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情有及时和准确的了解,进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实施与改进。
学情分析作为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是实现精准化教学和以学定教的关键。在疫情期间的在线学习中,大部分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理解情况,对学情的分析仍沿用传统的布置作业与批改方式,这不但增加了师生上传与批改的负担,更无法及时且精准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五、对在线教学的反思
针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现状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优化在线教学,为疫情后开展在线教学提供参考。
(一)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为在线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完善的数字化教学条件有助于增强教师在线教育的积极性。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由1.0迈入2.0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区域不平衡、投入不可持续,应用效能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三通两平台”等工程使农村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离信息化教学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因此,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年,相关部门应在教育脱贫攻坚战中精准调研和扶贫,大力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将资金投入到深度贫困地区和学校,并完善配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为开展在线教学提供良好的数字化环境。此外,随着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日趋完善,教育部门应围绕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遴选和整合系统性和适切性的数字资源。强化平台统筹,使资源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进而实现优化数字教育资源的配置,并发挥数字资源在技能培训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价值。
(二)转换教学理念,由“为教而教”转换为“以学定教”
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也随之变化。班级授课制以快速、高效传授知识来培养工业社会所需人才的优势受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但在信息时代,社会更加需要个性化及创新思维的人才,学生已不再被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因此,人才培养需求的转变必然需要新理论和新方法作为支撑,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为教而教”转变为“为学而教”。
在线学习作为学生正式学习的一种补充,甚至在疫情期间已成为正式学习的途径,教师应认识到在线教学并不应是传统教学的“搬家”,而是教与学的再度整合。学习作为学习者主动认知加工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而非被动的接受信息。但在线教学中,由于师生处于物理空间分离的状态,更需要教师通过有效互动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利用平台的点名、投票等功能,或者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如语言生动有趣、启发式策略、案例分析法等)来提升学生的临场感和参与度。同时,在线学习对学生的自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监管技术、家校合作等手段;另一方面,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此外,在线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这也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三)创新教师培训和教研方式,提高教师在线教学设计能力
传统的教师培训重在技术操作的培训,与实际的教学实践相脱节,很难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但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教与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因此,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创新教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进而实现“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就指出,要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的培训。
在线教学中,师生间的时空分离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大大削弱,需要更加完备详细的教学设计来保障教学质量。因此,为提高在线教学质量,教育相关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应出台教师在线教学规范、教学流程和教学手册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南或意见,为一线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更精细化的指导。同时,教师既作为教育实践者,也作为教育研究者。学校应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共同体的方式参与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优化在线教学设计,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学校还应鼓励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改善在线教学实践,将学习到的技能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才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
(四)基于学习分析技术,实现由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针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与策略,最终实现“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面对大班额现象,教师紧靠主观观察和作业考试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个性化教学成为了理想。而此次的大规模在线教学也仍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无法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实现精准评价。随着云计算、面部识别、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技术以及各种数字化终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数据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并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为教师更加准确、及时且全面了解学生提供依据。同时,评价内容也由单一成绩转变为强调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现提出合理化建议。
因此,今后的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数据意识,善于利用平台工具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习风格、诊断学生学情,并能够科学决策,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课堂的正式学习中,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群体的学习状态并及时对课程内容做出调整。针对大部分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可进行讲解补充;针对已经掌握的内容,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在课外的非正式学习中,教师则可通过大数据为学生智能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通过虚拟环境的互动和反馈,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进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0第5期总第400期)